●有分析指出,香港票房十年間減約一成,戲院數目卻增加了近四成。 資料圖片

譚善恆 華坊諮詢評估董事

近日有媒體關注持續有香港戲院結業,並引述業界人士指出由於投資者減少,憂心將影響港產片發展。對此,筆者研讀了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每年用心編製的《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和香港影業協會的新聞公布,檢視接近四千項電影行業數據後發現:若以2023年對比2012年的全年首輪上映電影的累積票房,雖然經歷了新冠疫情期間戲院「停業」再復常,票房其實只下跌約10%;但若以每間戲院、每個銀幕或每張座椅的票房計算,卻分別跌幅34%、40%及24%。

戲院數目十年間增近四成

原因是這段期間戲院的數目增加了37%,香港正處於股市、樓市及人均生產總值皆「歌舞昇平」的年代,市場出現明顯的「過度投資」現象。若進一步考量人口增長因素,以平均每齣電影的票房來衡量,香港票房早已步入成熟期,增長幅度有限。

事實上,即使在新冠疫情前,每間戲院的平均每月票房已呈現下跌趨勢,但由於各院商(院線)一般都經營多個地區戲院,新戲院開業令整體收入仍能增加。然而戲院的投資金額龐大,租約年期亦長,令行業面對市場變化時難以像一般商舖般輕易轉手或調整。

從微觀層面觀察,院商自2012年起逐漸縮減新銀幕的規模,銀幕平均座椅數目從187張下調至約148張,以增加銀幕數目,提供更多元化的片種和場次。這種策略無疑使營利空間進一步「碎片化」,甚至出現僅有數十張座椅的迷你銀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的全球數據指出,香港的戲院數量相對人口比率實為全亞洲最高,比經濟規模相若的新加坡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 日本還要高,但又低於美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充分體現香港電影市場東西文化交匯的特殊性。

外語片票房佔比大

筆者透過不同角度的大數據分析,檢視香港每年上映港產片、合拍片、華語片、外語片,以及戲院、銀幕、座椅、從業員及公司數目與票房的關係,發現只有合拍片與外語片的上映數量與票房有強烈的正向關聯性,關聯係數分別高達0.76和0.88(1為完全正相關),其餘項目則無明顯相關性,原因正是香港上映的外語片數量和票房佔比均達七成以上。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