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沖之三號」創造世界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最強紀錄、「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多次刷新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自研「天都」試驗星實現中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近年來,安徽聚焦量子科技、可控核聚變、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以一系列領跑全球的硬核科技成果和制度創新,成為全國科創版圖上的焦點,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探索出一條差異化、可持續的科創發展路徑,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大科學裝置集群 築就超級創新孵化器
目前,安徽已建成和在建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合肥先進光源等13個大科學裝置,形成了密集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這些大科學裝置不僅服務基礎研究,更通過技術溢出推動產業升級,這種「沿途下蛋」機制更好釋放科研成果價值。
在合肥濱湖科學城,9個大科學裝置項目集聚,成為國際科技合作重要樞紐,助力安徽創新策源能力躍升、新質生產力競逐全球賽道。「獨角獸奔騰」現象就是對安徽科創水平提升的反映,目前安徽獨角獸企業數量居全國第六,量子領域的國儀量子、光伏賽道的華晟新能源、智能駕駛的酷哇科技等16家企業領跑新賽道。在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等領域,安徽已形成超百家企業集群,合肥「科大硅谷」、蕪湖機器人產業園等載體持續吸引全球創新資源。
政策資本雙驅動 孕育萬億級科創雨林
為打造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生態,安徽強化頂層設計。政府從財政金融雙向協同發力,設立了150億元(人民幣,下同)省級天使母基金群,並創新「投貸聯動」模式,2024年科技擔保業務服務企業超5,000戶,助企從「專精特新」向「隱形冠軍」躍遷。此外,安徽以鏈主企業為牽引,構建「高校研發-企業轉化-產業應用」閉環生態。在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培育壯大出京東方、蔚來等為鏈主的行業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協同創新,形成「鏈主+生態」的產業集群。
在成果轉化方面,安徽亦開闢出一條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高速路」。在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推行「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催生中科離子、本源量子等50餘家科技企業,總市值超5,000億元。2024年,安徽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萬億元,其中吸納5,931億元、輸出4,240億元。
特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