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躍昊表示,公營房屋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期間,單靠傳統公營房屋年均3.21萬個單位,已超越「長策」3.08萬個單位目標4%,為「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發生。加上簡約公屋正在穩步推進,未來5年公營房屋每年平均落成量將達到3.77萬個單位。
他續指,過去公屋供應「頭輕尾重」的問題正在緩解,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將維持下降趨勢。分析顯示在需求方面,輪候冊上的一般申請宗數在2020年第三季達到高峰,之後持續13個季度回落,其中一些輪候宗數的等候時間可能已少過3年或超過6年,預計未來輪候時間仍有波動。至於供應方面,當局正在「長策」目標之上建立更穩健供應緩衝,即使計及可能出現潛在延誤,預計未來10年傳統公營房屋落成量仍將高出「長策」目標約7%至31%,加上打擊濫用公屋成效提升及住戶遷住資助房屋後能夠回收更多單位,因此預計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將持續下降。然而,要在2026/27年度前達成4.5年輪候時間目標,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的短期填補作用不可或缺。
梁躍昊認為,儘管公營房屋供應前景趨向樂觀,背後的成本也正在浮現。預計未來4年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年度建築開支將增加73%,而這僅反映了「長策」十年建屋目標相關財務承擔的42%。考慮到未來有一定供應緩衝提供空間,建議當局應重新檢視「插針樓」和地形複雜的發展地盤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斷膨脹的建築開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