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陳冬(中)、陳中瑞(右)、王傑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新華社
●神舟二十號乘組進行出艙程序訓練。 網上圖片
●陳冬(前)在貨運飛船模擬艙訓練。網上圖片
●陳冬的昔日舊照。 網上圖片
●王傑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工程師。 視頻截圖
●陳中瑞曾任飛行員及飛行教官。 網上圖片

2025年4月24日時值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瞄準當日17時17分發射。神二十任務航天員乘組依舊是「一老帶二新」模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昨日(23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傑3名航天員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值得一提的是,陳冬是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而陳中瑞是航天員大隊副大隊長,這是首次正副隊長在同一乘組出征太空。而陳冬也是時隔兩年後再次擔任指令長。神二十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黴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其中,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中國首次開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神舟二十號任務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五次載人飛行任務。林西強表示,任務主要目的是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與公益活動,以及空間站搭載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器官芯片在軌培養有望突破

林西強表示,神二十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黴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其中,斑馬魚實驗將以神舟十八號任務中建立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為基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

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中國首次開展,將從個體水平進一步認識再生基本機制,研究結果有助於解決人類空間損傷等健康問題。而鏈黴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驗將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質和酶在空間環境下的表達規律。

林西強表示,神二十乘組在軌期間,還將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持續開展59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有望在血管化腦類器官芯片培養、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空間製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飛行員+工程師 乘組默契十足

「第三次了,太空相當於也是個老朋友了,期待跟老朋友再見個面,期待能夠穿着艙外服再次投入宇宙的懷抱,期待能夠解鎖更多我未嘗試的實驗、操作。」第三次出征太空,第二次當指令長的陳冬說,心情仍舊非常激動,每一次的太空之旅都是獨一無二的,期待在飛行中收穫更多的經驗,收穫更多的突破。

陳冬表示對此次團隊充滿信心。他說,乘組默契十足,團隊既展示出飛行員精準的操控能力和敏捷的思維,又展示出工程師嚴謹的態度和扎實的理論功底。

陳中瑞和王傑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新丁」。陳中瑞從小就特別嚮往武俠小說的人物能飛簷走壁。這次作為神二十航天員圓夢太空,他說,希望可以看一看美麗的地球,也想體驗失重的環境,試試看看能不能圓了兒時這種飛簷走壁的武俠夢,還想出艙讓自己置身在宇宙中,感受宇宙的浩大。

王傑曾經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工程師,參與空間站在地面的設計建造工作。此次成為神二十航天員,王傑完成從「空間站建造者」到「空間站居住者」的轉變,被曾經的工程師同事打趣說是「航天員隊伍裏,是最懂總體設計的那個」、「上了天,自己設計的自己去維護」。

林西強介紹,按計劃,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與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後,計劃於4月29日返回東風着陸場。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於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着陸場。

陳冬(指令長)

▶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

▶碩士學位

▶1978年12月出生,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特級航天員,陸軍大校軍銜。

▶曾任空軍某師某團飛行大隊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2022年6月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

陳冬:太空已經是老朋友

對於第三次出征太空、第二次當指令長的陳冬,太空對於他來說已經是「老朋友」了。2022年6月,陳冬作為指令長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當時空間站在建造階段,飛行期間承擔大量任務。至於今次任務,陳冬說,神十四的時候,我帶的是同批的戰友(劉洋、蔡旭哲),他們都有很長時間的地面訓練經驗,這一次帶的兩位新同事,責任會更大,壓力也會更大。

陳中瑞

▶籍貫河南滑縣

▶學士學位

▶1984年10月出生,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副大隊長、四級航天員,空軍上校軍銜。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大隊飛行員,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20年9月入選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陳中瑞:重返課堂「啃」硬骨頭

陳中瑞說,從飛行教練員到航天員,最大的考驗就是理論學習。30多歲重回課堂,陳中瑞一年內要學完30多門理論課程,涵蓋熱力學、軌道力學等諸多陌生複雜的領域。他咬緊牙關「啃」下一個個硬骨頭,死記硬背解決不了問題,就向有相關專業背景的隊友請教。多年養成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習慣不適用於航天員操作,他就從頭再來,一點點剔除曾不懈努力才烙在身上的肌肉記憶。終於,陳中瑞以航天駕駛員的身份入選神二十乘組。

▶籍貫內蒙古巴彥淖爾

▶博士學位

▶1989年9月出生,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2020年9月入選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王傑:從建天宮到住天宮

王傑是首位內蒙古籍航天員。二十多年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那時正在讀中學的王傑,第一次知道航天員這個職業,心懷航天夢,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向航天相關專業深造。

2016年,28歲的王傑博士畢業後加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據報道,在五院工作期間,他一直承擔空間站相關型號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攻關等任務。憑借過硬的素質和能力,王傑成功入選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完成從「空間站建造者」到「空間站居住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