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受關稅戰影響行業(部分)
●美小型企業經營者接受央視採訪,稱自己的產品大多是由中國製造。 視頻截圖

低落、失望、焦頭爛額……在美國關稅政策背景下,一些美國企業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自4月2日起,隨着美國輪番對華加稅及中方採取反制措施,目前美國對華商品關稅最高至245%,中國對美商品加徵125%關稅。不少重點發展中美兩國市場的美企抱怨難以應對關稅帶來的衝擊。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有美國日化企業直言關稅「大棒」讓企業無力承擔,還有美企業主在社交媒體發布了自述信,痛斥關稅重壓。 ●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夢璟 、夏微 上海報道

「我們目前一點辦法也沒有,這輪關稅的調整讓我們措手不及又避無可避。」美國某日化企業的相關負責人Luna(化名)近半個月來都是在低落、擔憂的情緒中忙得不可開交。

雙重關稅夾擊 市場前景堪憂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的上百款日化用品,至少涉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原材料,中國是該美國企業最重要的進出口市場之一,「我們的產品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這些原材料會在美國的工廠製成成品後出口到中國,根據現有的關稅政策,我們需要支付約145%的稅。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上百款產品中有大概22款產品的原材料來自中國,且無可替代。對這些產品來說,等於要遭遇一進一出兩次高關稅的影響,這樣的高額關稅,企業根本無力承擔。」

關稅「大棒」下,Luna感到崩潰:近期政策的調整快到讓我們完全來不及去應對。Luna坦言,當企業發現苗頭不對時已經來不及抓住最後的窗口期,「根本來不及搶時間把我們美國工廠的貨運到港口出港。」她透露,目前企業在中國尚有部分庫存售賣,「最多還能堅持一個多月吧,之後會是什麼情況,就不知道了。」

美政策朝令夕改 業務調整陷絕境

儘管艱難重重,Luna還是不願坐以待斃, 「我們能夠想到的應對方式可能就是調整供應鏈,甚至計劃直接將生產工廠搬離美國。但是,目前美國的政策朝令夕改,我們甚至不知道要往何處搬,要怎麼去調整,我們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調整供應鏈或者重新建立工廠等對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大動作,完成調整可能需要花費兩到三年的時間,「這當中會有什麼新變化誰都不知道,我們承擔不起這麼大的風險。」

美國的小企業主馬修· 哈塞特在商業內幕網站發布的一封自述信,揭露了關稅「大棒」下小企業的真實困境。他的家族企業主營的時鐘與枱燈,如今面臨高達145%至175%的關稅,「關稅將我們的整個業務模式擊垮了」。

「從5月1日起,我們所出售的枱燈每盞都會被加徵超100美元的關稅。這意味着我們需要為額外的支出漲價。」為了解決問題,馬修曾嘗試將生產遷回美國,卻發現自己在本土難以尋到成熟的相關產業鏈,也「沒有任何一家工廠能夠像中國的工廠一樣實現我們的要求」,馬修直言:「在美國生產對我們來說是死路一條。」

本月14日,已有多家美國小企業聯合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起訴政府,認為在沒有國會批准的情況下,美國政府無權宣布全面加徵關稅的措施,要求阻止政府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關稅措施。

【特稿】關稅利劍「高懸」 美知名品牌難突圍

不僅僅是中小企業正經歷艱難時刻,不少全球知名企業在美關稅「大棒」下也面臨多重困境。

以特斯拉為例,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即將推出的Cybercab無人駕駛出租車和Semi電動卡車的零部件供應鏈,正面對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重大干擾。這一情況可能會影響特斯拉兩款重要新車型的生產計劃。特斯拉的低價新車型也傳出延期的消息。

「純美國製造汽車是虛構」

其實,特斯拉早已離不開中國汽車供應鏈,有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北美50%的零件由中國公司提供,其中20%由中國直接出口,剩下30%大部分由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的工廠提供。

而通用、福特等知名車企也存在眾多海外組裝或海外生產核心零部件的現實問題。美國投行韋德布什證券公司的全球科技研究主管丹 · 艾夫斯直言,目前美國汽車零部件的海外採購比例高達40%左右,「純美國製造的汽車是虛構的」。

在電子設備領域,蘋果也被關稅利劍「襲擊」。蘋果公司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蘋果全球最重要的200家供應商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相關工廠。據Wedbush估算,在美國本土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是目前價格的三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