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從本屆車展上可以看出,中外汽車市場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隨着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急劇下降,而以寶馬為代表的歐洲車企,則在挑戰中尋找轉機,加速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

「美國進口車在中國市場現在基本賣不掉了。」在上海車展現場,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美汽車貿易現狀。他進一步解釋,「美國加徵關稅之後,中國也做了對等反制,現在美國來的車價格翻了一倍多,根本沒有競爭力。」

這一關稅博弈,直接導致美系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快速萎縮。「從美國進口來的車,多數是豪華車,但豪華車歐洲、日本、韓國也能造,中國自己現在也能造了。」張翔補充說,「比亞迪旗下有款上百萬元的車,累計銷量已經過萬了,這在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

美資車企難掩銷售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車企在中國的應對方式卻顯得力不從心。「你會看到本屆車展上還有美資車企在展示進口車,但他們展示的目的不是賣車,是為了吸引流量、做品牌營銷。因為進口車在技術指標上比國產車更先進,可以拉高形象。」張翔指出,「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車賣不動。」

相比之下,歐洲車企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寶馬現在戰略就是非常清晰的:跟中國合作,深度合作」,張翔強調「跨國車企要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有些新能源車型直接在中國開發,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外資車企轉向在華研發

張翔向記者分析指,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隊伍,以及不斷提升的消費者需求和技術標準。傳統歐洲車企若仍按老路走,即在本部研發、在華低成本生產,已難以為繼。寶馬等企業正在被迫轉向在華本土化研發,以更快響應中國市場,並借此縮小與中國新勢力車企的技術差距。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正在快速逼近甚至超越燃油車。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往「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經終結,如今是外資車企需要借助中國的技術優勢追趕潮流,防止錯失新能源轉型的關鍵窗口。

車企展示與華深化合作意願

「中國新能源補貼政策已逐年退坡,僅剩少量如免購置稅、綠牌等優惠措施。一旦這些政策完全退出,留給外資車企的調整時間將更為緊迫。」張翔認為,因此,寶馬等歐洲車企的明智之舉,是通過加大在華投資、技術合作,來迅速提升自身競爭力。

張翔還指出:「歐美車企高管的口徑跟他們政治家是不一樣的。政治家是為了選舉,企業是為了活下去。車企如果虧損,只能關廠裁員,最後破產。」正因為如此,本屆車展上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景象,跨國車企、美系車都在展示與中國深化合作的意願。「這就是現實。」張翔總結道,「哪怕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車企,在市場壓力和技術變革面前,也必須主動尋找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