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近年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工聯會昨日的《港島歷史文化深度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75.2%熱衷歷史文化深度遊的受訪內地旅客表示,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會考慮當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其次是交通便利程度(65.9%),只有23%受訪者會考慮消費水平;但報告指受訪者對香港歷史文化景點所知甚少。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指出,在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旅遊產業轉型並針對深度遊等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下,訪港旅客人次穩步回升,惟仍有優化空間,認為如能把香港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整合,激活發展動能。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完善景點交通配套、設立高質量旅遊培訓課程,以及將文學轉化為旅遊發展資源等,並提出4條主題路線建議(見表)。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吳秋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早前以香港島為研究樣本,實地考察多個地點及訪問相關領域專家,並於去年11月至12月間,成功訪問431位熱衷歷史文化深度遊的內地旅客。
逾八成受訪者願為一本書去相關景點遊歷
結果顯示,他們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最重視當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惟接近半數受訪者均未曾聽過民政事務署網頁「香港自遊樂在18區」內香港抗戰海防博物館、大坑蓮花宮等景點,中西區文物徑已是最多人曾經聽聞,比例亦僅得34.1%,反映遊客對香港歷史景點了解不足。
報告顯示,在有關歷史文化的旅遊主題中,「舊區本土文化」、「古蹟遊」及「香港發展歷史」最受歡迎,以「文學遊」為目標者亦為數不少;逾80%受訪者更會因為一本書而選擇去一個地方遊歷。旅遊產品偏好上,多達73.3%受訪者願意為地道美食消費,其次為購買冰箱貼、明信片等紀念品或手工藝品。儘管不少受訪者願意在文創產品、導賞團、訂製化旅程及書籍等範疇上消費,但最多人只願意消費500元以下(36.2%),惟亦有7.9%受訪者願意消費逾2,000元。
吳秋北昨日在發布會上指出,港島部分特色建築,如霓虹燈、老字號店舖及未獲評級的特色建築等瀕臨消失危機,建議特區政府加強跨部門協調,優化活化形式,保護有關建築。
他強調,文學與文人主題短期帶來的經濟效益雖然不高,但潛在旅客不少,相信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他建議將「南來文人」與本土文學IP轉化,包括優化南區文學徑、在赤柱設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以及在銅鑼灣海濱增設文人雕塑等。
建議增串聯景點巴士路線
工聯會同時建議特區政府與社交媒體KOL合作,透過他們宣傳推廣,以提高本港歷史文化景點的知名度。特區政府亦應重新檢視及優化旅遊培訓課程的教材,並提供津貼鼓勵在職導遊進修以提升專業水平。交通方面,則可增設直達或串聯景點的巴士路線,例如在筲箕灣港鐵站附近或金鐘站附近增設直達香港抗戰海防博物館的巴士線。
優秀文學作品不僅能讓作品「走出去」,亦能吸引遊客「走進來」,工聯會認為,將文字變成影像也是一種有效的推廣方式,例如九龍城寨便是一個集中「影視」、「文學」和「旅遊」的好例子,建議特區政府協助推廣優秀文學,並設立一些「文學遊」主題路線。
深度遊建議路線
作家蕭紅在港路線主題
●尖沙咀碼頭——乘坐天星小輪——孔聖堂——雪廠街——皇后大道——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淺水灣海灘
註:建議以赤柱設為終點站,並在該處建立蕭紅紀念館
推理小說《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主題
●上環(荷李活道往中環方向)——中環(香港大會堂、香港大會堂舊址、中環街市、半山電梯)——灣仔/銅鑼灣(春園街、銅鑼灣海濱長廊、吉士笠街)
東區沿海古蹟主題
●城隍廟——天后廟/東大街——巴色會——玉皇殿——譚公廟——香港抗戰海防博物館——東區海旁
南區漁鄉文化主題
●鴨脷洲洪聖古廟——鴨脷洲風之塔公園——乘舢舨街渡至香港仔——香港仔漁人碼頭——香港仔海上博物館——太白海鮮舫
資料來源:工聯會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