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工聯會舉辦「勞工─香港經濟的基石」主題論壇之一「優化強積金、强化退保功能」,邀請業界代表做主題演講,提出優化強積金系列建議。講者們贊同強積金在實行25年後,必須着力強化其退休保障的功能,包括推動「保證回報贏通脹」產品上市、推動行政費下調、政府落實為低薪者代供、調整供款上下限,以及推動養老金融和適老化經濟,進一步優化強積金這個重要的退保養老支柱等。
出席論壇的講者包括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立法會議員譚岳衡,以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何俊傑。論壇由工聯會副理事長、勞顧會僱員代表林偉江主持,連同工會代表及工友,論壇有50多人出席。
黃國表示,根據工聯會研究發現,「低風險」保守型強積金產品回報全部跑輸本港同期通脹。相比起特區政府推出的銀債和綠債甚至高評級公用機構債,息率有保證在4至5%,而外滙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率達到4.5%,其外聘投資經理平均管理費約在0.43%,證明市場有能力、有條件推出保證回報而且收費低的強積金計劃產品,應盡快研究推出。他還促請政府必須盡快按機制調整免供強積金下限至不少於10,000元,並兌現承諾、為月入少於1萬元的34萬本地僱員代供5%強積金,上限則可採取分階段方式上調。
黃國說:「按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數字顯示,港人每月入息中位數已升至超過20,000元,收入分布第90個百分值達到50,000元,但強積金供款入息上下限已脫離機制12年未調整過,維持在30,000元及7,100元的水平,嚴重滯後,損害不同薪級的打工仔權益。2020年政府已承諾在『積金易』平台運行後,為低收入僱員及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至今卻未見當局有動靜。據估算,代供一年僅為13至14億元左右開支,可說是『用小錢辦大事』,財政上完全可以負擔。」
林振昇建議政府向僱主提供扣稅安排等誘因,鼓勵其為65歲或以上僱員作自願性供款,期望此舉能與其他銀髮措施結合一併推出,產生協同效應。譚岳衡提出從保本、保回報角度進一步完善強積金制度,包括提高強積金投資政府債券比例;引入更多穩定回報投資產品;提高中青年就業人士強積金供款上限;香港年金計劃降低開始供款的年齡限制等系列建議。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三位副教授關穎倫、Thomas Maurer及太明珠以書面意見,發表有關強積金投資表現和費用結構的研究,指出導致強積金回報表現一直強差人意有三個主要原因,包括資產配置過於保守,產品質素不突出以及費用高昂;在具有「本土偏好」的資產配置失衡;基金開支比率的下降速度慢於資產基礎的增長速度等。建議積金局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善用新的積金易平台數據資源進行分析,以及考慮與本港商科學者合作,開發基於科學的評估工具,優化投資行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