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與眾嘉賓相談甚歡。 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一場大師班21日「開課」,在題為「山河回望,再見故人」的分享裏,中國內地導演賈樟柯與日本製片人、東京國際電影節總監市山尚三,中國香港攝影師、導演余力為,法國剪輯師馬修·拉克勞,中國內地錄音指導、電影作曲張陽,幾位長期的合作夥伴一同回溯創作歷程。賈樟柯直言看了很多短劇,看完後覺得更應該拍電影。在他看來,依託數據素材庫的AI依賴的基本都是二手材料,他更喜歡現場拍攝,「真實地看這個世界,把它捕捉下來」。影片《山河故人》2015年上映,片中最後一個段落設定的未來是2025年,賈樟柯認為正好是雙重的重疊。

2014年,44歲的賈樟柯拍攝了電影《山河故人》:「當44歲的時候父母年紀開始大了,自己也人到中年,看多了一些生活的情況後自然就很想用比較長的時間來講人究竟會面臨哪些問題。」

●賈樟柯認為技術影響美學,美學牽引技術。 主辦方供圖

在生命困境中拍成《山河故人》

這部影片不僅開啟了賈樟柯「時間三部曲」的創作脈絡,《山河故人》《江湖兒女》及去年上映的《風流一代》,都有長達十幾年的敘事跨度。《山河故人》中有一幕是趙濤飾演的人物,她父親在異地去世後,她把父親「送」回家,正是源自賈樟柯的真實經歷。賈樟柯透露,自己父親就是在異鄉去世的,他和姐姐坐急救車開了9個小時到老家。「那是我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候,拍的時候它是我內心最隱秘的一塊,也是很巨大的情感動力讓我完成這部影片。」

賈樟柯表示:「《山河故人》中有指向新的科技,彼時想像力還局限在互聯網、透明的交流工具,但是沒想到十年後已經是人工智能時代了。」他感慨:「新科技帶來人們新的生存狀態,那種孤獨感、孤立感以及多樣性的情感選擇,比電影想像的還要快。」他表示如果能夠趕巧的話,希望在今年第一場雪的時候再重映《山河故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AI技術浪潮,賈樟柯展現出一位電影作者難得的清醒與定力。他透露曾用AI設置劇本中一個山西的村莊,結果生成的空間一直是廣東潮汕村莊,說明數據模型裏缺少北方農村的素材,所以AI就生成不了。他指出,AI的問題在於依託數據,即使生成的是一個嶄新影像,視覺元素基本都是二手材料。

對賈樟柯來說,未來還會繼續使用學習AI,但自己無法抗拒拿着攝影機進入真實世界,進入真實現場拍攝的樂趣,這是AI無法取代的,「對我個人來說,絕大部分會保留真實拍攝,因為我喜歡現場,我喜歡真實地去看這個世界,把它捕捉下來」。

這種對「真實」的執着追求,構成了賈樟柯電影美學的基石。攝影師余力為回憶1996年首次隨賈樟柯赴山西拍攝時的震撼:「作為香港人,那片黃土地讓我第一次理解導演對故土的深情。」余力為表示,第一次山西之行從專業角度、人生角度對他產生巨大影響,黃河邊上、小縣城都讓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認為,賈樟柯對時間和空間都非常敏銳,很清楚如何讓整個空間結構有表現力,對時間長河裏的空間變化有很明確的設定和規劃。

電影「閒筆」充滿生命質感

賈樟柯透露,《江湖兒女》最後一部分很多場景是用豎屏拍攝的,後來感覺豎屏拍攝的內容有點失衡,就把這部分剪掉了。他認為,未來豎屏究竟要不要放到影片裏,還要考量各種現實情況,但不能回避這個視覺經驗的變化,生活中大量看豎屏是一個趨勢。「至於短劇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沒有試着拍過,我倒是看了不少的短劇,看完短劇我覺得更應該拍電影。」

賈樟柯特別珍視電影中的「閒筆」,這些「閒筆」並不推動敘事,卻充滿生命的質感。「《紅樓夢》用數頁描寫一桌飯菜、綾羅綢緞,這些『無效時間』恰是生命的本質,有能力的導演可以用如何度過這些時間去贏得共鳴,就像《山河故人》裏面有很多的『閒筆』,這就是生命中那些不足以改變命運,卻構成生命重要節點的時刻,這些時刻是需要被抒發,需要跟觀眾分享的。」

●觀眾齊為此次大師班點讚。 主辦方供圖

短片是創作者的試金石 陳建斌:電影也是年輕人的

第十五屆北影節短片單元「RF新血計劃」評委會主席陳建斌與評委青年導演崔睿,製片人、演員梁靜,編劇、作家饒雪漫,演員檀健次4月20日集體亮相。陳建斌表示,在短片單元看到了非常多優秀電影,「電影也是給年輕人準備的,從電影裏感覺到他們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對人、對人性的認識。」

●陳建斌(中)領銜「RF新血計劃」評委團力挺青年影人。 主辦方供圖

作為北影節的老朋友,陳建斌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加北影節活動。此次擔任短片單元評委,陳建斌坦言在評審過程中看到了許多優秀作品,也發現了大量有潛力的年輕電影人。「電影也是給年輕人準備的」,陳建斌說,「從他們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對世界、對人生、對人性的獨特認知,這讓我學到了很多。」

陳建斌特別強調短片創作的重要性:「短片完全可以充分展示一個創作者的才華。」陳建斌說,通過短片接觸到更多人物的面,接觸到不同的題材,「我們應該懷着一顆擁抱的心來面對短片的到來。」檀健次認為,好的故事、好的片子不分長短,如果未來有好的故事、深刻的議題,或者是很強烈的、很獨特的風格,自己也會嘗試短片創作。

從演員轉型為製片人的梁靜,以「破界者」的姿態分享了對行業的觀察。面對「如何入行」的提問,她直言:「勇氣是第一步。只要尊重專業、適應時代,就有機會。」梁靜認為,短片既是新人鍛煉綜合能力的跳板,也是成熟導演探索新敘事的試驗場。「只要敢於參與,就是對的。」

編劇饒雪漫曾創作了《左耳》《沙漏》《離歌》等作品。在她看來,故事性比較強,每個人物、每個角色都比較立體的,改成短片相對來說就比較吸引人。她表示,在這一次的參賽作品當中也有很好的劇本,比如《在我離開之前》的編劇就相對成熟,劇中人物比較鮮明,有年輕人、老年人,在故事上也有一些碰撞。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