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重塑消費格局:國產替代與多元進口並行
編者按:自特朗普4月2日宣布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美國對華關稅訛詐一再加碼,中國亦不畏霸權迎頭反制。這場關乎國運的戰略博弈,對中美雙方而言均不啻為一場接近極限的壓力測試。中美各自的抗壓韌性如何?中國的底氣和定力怎樣?美國關稅戰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香港文匯報採訪中國民眾、企業和政府部門,並跨洋連線採訪美國普通民眾、企業及行業協會,從今起推出本系列專題,盤點在此場極端壓力測試下中美對陣的最新戰況,看看誰將笑到最後。
此次關稅戰背景下,美貨「光環」褪色,優質國貨已在多個品類中成為優先替代品。加之隨着中國和貿易友好國關係升溫,進口渠道更加多元,國產替代與多元進口並行,消費者信心依然堅挺。此外,消費者亦未出現任何「囤美貨」現象。不少人坦言,現在內地購物選擇極其豐富,「就算少了美國產的,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
4月18日晚,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上海以美國商品豐富著稱的山姆超市走訪。隨着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店內美國原產地商品不再是貨架上的主角,反而中國的國產商品與來自其他多國的進口商品琳琅滿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水果貨架前發現,國產替代正在重塑消費格局。一方面,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水果在華出口面臨更高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消費偏好和供應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削弱了其市場份額,美國水果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品質上乘國產水果受歡迎
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消費者爭相購買一款產自雲南的大顆藍莓。這款藍莓雖源自美國品牌,但已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種植,且以果粒大、品質高著稱。自2020年起,中國在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藍莓生產國。目前,內地超市銷售的優質藍莓幾乎全部來自本土供應鏈。與此同時,美國水果的份額卻持續下滑,山姆超市內原產地是美國的水果種類並不多,僅有的幾款比如新奇士橙等也吸引力平平,贛南臍橙、四川資中血橙等都是品質上乘的國產替代品。同時,隨着中國自貿政策的推進,加速了泰國、智利、越南、新西蘭、秘魯、柬埔寨等與中國友好貿易國家的水果進口節奏。
國產牛肉崛起 更合國人口味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導致進口的美國牛肉漲價,但許多國內消費者表示「無感」,因為「美牛並非不可替代」。一位顧客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平時購買美國牛肉不多,更愛澳洲和日本的牛肉,內蒙古草飼牛肉也非常不錯,國產牛肉更精瘦,口感更清爽,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據阿根廷《國家報》統計,2024年中國進口的287萬噸牛肉中,76%來自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美牛不佔主導地位,再加上關稅調整,其市場份額勢必將進一步壓縮。
專家:美貨退出對華影響不大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譚浩俊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消費者對美國商品本就非剛需,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國產替代消費品正成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支柱。中國市場有廣度、有深度、更有韌性,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自主可控的消費升級之路。
「即使美國商品退出中國市場,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影響並不大。許多美國產品本就屬於小眾高端品類,對普通消費者不存在剛需。相反,中國消費者正越來越多地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國產品牌。可以說,美國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影響遠比中國失去美國產品更為深遠。」譚浩俊還提及多元進口舉措,「像牛肉、農產品等品類,幾年前已經開始大量從巴西等南美新興市場進口,品質不輸美國產品,供應鏈也更加多元化及穩定。」上述應對舉措證明,就算這場關稅戰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中國有足夠能力消化壓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