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棒,準備祭出令市場感到荒謬的超高關稅稅率,打向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產品,最高達3,521%,而這背後則意在圍堵在這些國家設廠的中國企業。面對美國的圍堵「組合拳」,專家認為,中國企業需從兩個維度突圍。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聯盟委員會」在去年4月申訴,指控中國大型太陽能板製造商,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工廠,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運送太陽能板到美國銷售,並接受不公平的補貼,導致美國產品缺乏競爭力。對此,美國商務部去年對該四國的太陽能產品展開調查。美國商務部周一(21日)公布的關稅因公司和國家而異,但整體上高於去年年底宣布的初步關稅。其中柬埔寨因拒絕配合調查,其太陽能產品面臨的稅率高達3,521%。越南境內未單獨指名的公司面臨最高稅率為395.9%,泰國為375.2%,馬來西亞全國適用稅率至少34.4%。
這項針對反傾銷、反補貼而來的新關稅,最終徵收與否,將取決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大約一個月內的投票結果。如果國際貿易委員會表決通過,周一公告的這些新關稅,將會是在特朗普要實施的全面關稅基礎之上疊加徵收。
美意在圍堵中國光伏
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工商聯青委會秘書長許澤瑋對香港文匯報指出,表面看,這是美國對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回應,但核心邏輯在於阻斷中國光伏產業的全球布局。近年來,中國光伏企業為規避美國對華高額關稅,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東南亞,形成「中國技術+東南亞製造+美國市場」的供應鏈。
面對美國的圍堵「組合拳」,許澤瑋認為,中國企業需從兩個維度突圍。一方面,聚焦技術升級,加速研發異質結電池、鈣鈦礦等下一代光伏技術,通過效率突破對沖成本劣勢。例如,隆基綠能近期刷新硅基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正是技術破局的有效示範。另一方面,聯合東南亞國家建立貿易合規聯盟,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挑戰美國關稅的「域外適用」問題。同時,加快布局新興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外媒:美擾亂全球供應鏈
實施上,美國政府此舉引發來自美國行業組織的強烈批評。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指出,關稅將損害美國太陽能生產商的利益,因為這些關稅會提高進口電池的價格。彭博社同樣稱,上述關稅政策將使部分製造商受益,但同時也將對長期依賴外國供應的美國生產商造成衝擊,並加劇受美國政策變化影響的太陽能行業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和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