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對都市人來說,從來不是新鮮事,只要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便能改善。事實上,大部分人的便秘都屬習慣性便秘,到底什麼是習慣性便秘?持續便秘又會引發什麼問題?這次邀請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講解習慣性便秘的處理方法,以及預防便秘的小秘訣。

所謂便秘,定義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太久,秘結不通的病證。一般人如果不是每天都有大便,經常要多天才有一次,而且糞便乾結粗大排出艱難,或者經常腹水「脹住脹住」,雖有便意大便亦不硬,但排出不暢等,都屬於習慣性便秘。
中醫認為,習慣性便秘分實證和虛證,而兩者各有不同處理方法。
■實證:大便乾結粗大難排出,多屬胃火過盛,原因是過多食煎炸辛辣,傷及胃的津液而使胃火過盛;或服食西藥後傷及腸胃而引致。一般要用石膏、大黃瀉胃火,才可通大便。但現今都市人運動量少,一般體質都有氣虛現象。體質氣虛,大腸的蠕動就會較差。
■虛證:大便不是太硬,但腹部脹住有便意而大便排出不暢,就屬於虛證,氣血兩虛,大腸氣滯。
「臨床上,虛證便秘患者其實比實證更常見,在治療上必須補氣養血,以通大腸之氣滯為主要目的。」李灼珊為虛證便秘患者推介以下可補氣養血、化氣通便的經驗方:黨參5錢,首烏5錢,桑椹5錢,肉蓯蓉5錢,鎖陽5錢,白芍4錢,鬱李仁2錢,大棗3枚。
方中的鬱李仁,功效為潤燥滑腸、下氣利水,《景岳全書》說:「味苦辛,陰中有陽,性潤而降。故能下氣消食,利水道,消面目四肢大腹水氣浮腫,開腸中結氣滯氣,關隔燥澀,大便不通,破血積食癖。」
李灼珊解釋,整條方中並沒有用上很多具瀉下功效的中藥,反而多是補氣和補血的藥材,因此可以經常服食,既可補養身體,又可解腹脹,通大便不暢之苦,一舉兩得。不過,每個人的體質及病情輕重不一樣,如有疑問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產後便秘 血虛引發氣虛
除了習慣性便秘,李灼珊表示要注意產後便秘。大致上,產婦生產後數日沒有大便,或大便乾燥、結實,難以排出,都稱為產後便秘。剛生產完的媽咪,已經有許多事要煩心和辛苦,若再加上便秘困擾,真是百上加斤,必須好好解決。
根據中醫的解釋,產後便秘主要是因為分娩時出血,引致亡血傷津,血極虛而引致氣虛。要知道,我們人體的氣是用來推動一切的,包括血液運行、消化,甚至排便。而產婦因血虛而引發氣虛,氣不能運行腸道、血不能滋潤大腸,於是產生大便困難。產婦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着手改善,例如多喝水,一天喝兩升也無妨,並且要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麥皮等,還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不需要固定時間去廁所,但是一有便意就必須立刻去,不可因未完成手上的家事雜務而拖延。
此外,適當使用中藥也有幫助。但李灼珊提醒,由於產婦的便秘是因血虛引致氣虛而起,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以免進一步大傷產婦的元氣。她再推介以下一條經驗方:
黨參8錢、當歸8錢、何首烏5錢。
李灼珊表示,這條方內並沒有瀉下、潤腸的藥物,而是通過增強產婦的氣血,使產婦的腸道運行情況恢復正常,從而有正常的大便。這方可作中藥飲用,也可加瘦肉或烏雞,煲成湯水。由於它改善了媽咪氣虛的問題,所以不但可治標,而且可治本,兼可同時調理產婦身體。

預防從日常生活做起
■多吃高纖維食物,每天要吃3至4份或以上蔬菜、2至3份水果(如橙、雪梨等)。可選用高纖維的穀物類食物,如麥包、麥皮、紅米飯等。如你患有糖尿病,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營養師。
■要有充足的流質,如開水、清湯、果汁。
■每天有適量的運動,可協助腸臟蠕動。
■作息定時,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可在早上起來先喝水以增加便意,或在早餐後上廁。
資料來源:衞生署
按穴促進腸胃蠕動
除了食療建議,透過按摩穴道也可促進腸胃蠕動,以下數個穴位可紓緩便秘,平日在家也可自行按摩。建議用拇指順時針畫圈按壓,力道適中、按摩後有微熱感即可;每天按摩數次,每次約5至10分鐘。
■氣海穴:肚臍下1.5吋處,約二橫指寬的位置。
■魚際穴:拇指本節後的凹陷處,約是在第一掌骨中點橈側,掌心與掌背的交界處。
■支溝穴:前臂背側,腕背橫紋正中往上3吋處,約四橫指寬,在尺骨與橈骨之間。
■天樞穴:肚臍左右各2吋處,約往左、右3橫指寬處。
■曲池穴:手肘彎曲,手肘外側肘橫紋末端處。
(來源:《香港仔》P0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