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河套香港園區的開發雖然受阻,但近年來中央出手幫助香港止暴制亂,戰勝疫情,卻給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從特區政府、商界、專業界到普通市民,都充分意識到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合作的重要性。2021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破天荒地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表明香港由亂轉治以後,經濟社會發展要更加積極主動接受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輻射。這是河套開發踏上的第五個歷史節點。
可以想見,隨着北部都會區建設深入推進,香港毗鄰深圳地區將從傳統的城市外圍和投資忽視區域一舉成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承接大灣區內地城市輻射的前沿地帶,這是香港城市發展史上一次戰略性更新。假以時日,傳統的南重北輕單一中心城市格局將逐步變成雙中心啞鈴形格局,甚至可能出現北部都會區在經濟創新動能、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規模、對香港經濟的拉動上整體超越南部都會區的情況。那時候的香港,將是一個全新的香港,一個更加完整而豐滿的香港。
如何發展北部都會區,特區政府的思路經歷了從「三圈」到「四區」的調整。所謂三圈,就是把港深接壤區域自西向東分為三個產業規劃圈: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這是林鄭月娥任特首時提出北都計劃時的構想。所謂四區,則是兩年後李家超特首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明確劃定的四大發展區域: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將「三圈」調整為「四區」,表明香港政府落實北部都會區計劃,將更加注重有關區域與深圳各行政區的對接。在特區政府舉行的發布會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特意提到,行動綱領以推動產業發展為主要考慮,同時特別強調了區域與深圳對應地區的對接和合作前景。不難看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主要對標南山,「創新科技地帶」主要對標福田,「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主要對標羅湖,「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則對標鹽田和大鵬。不過,無論怎樣對標,河套都處於核心位置。深港雙方2023年3月首次召開對接北部都會區會議,地點便選擇了河套。天時地利,加上科技創新這一合作主題的確定,使河套站在了時代的戰略制高點上,有望成為北都發展的引擎、深港合作的引擎以及大灣區建設的引擎。
從1997年「河套」作為地理名稱出現,到2007年落馬洲河套地區被納入港深合作協議,再到2017年規劃建設河套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從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台,到2021年北部都會區計劃提出,河套開發與國家大勢和深港兩地發展的重要節點高度脗合,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時間終於來到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標誌着河套合作區正式上升為國家級合作平台。
這個規劃雖然是為深圳園區做的,但着眼於整個合作區。《規劃》指出,河套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區位優勢突出,跨境合作條件優越。深港兩地經濟基礎雄厚,科技創新活力強勁,合作開發意願強烈,協同發展潛力巨大。在深港之間眾多合作領域中,科技創新是「最大公約數」。新時代賦予深港合作新內涵、新使命,亟需以合作區為突破口和先行區,推動開放創新和協同發展,推動更大範圍有效配置資源,推動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協同發展,立足「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三大定位,努力將河套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根據《規劃》精神,深圳旋即制定了實施方案和三年任務清單,並成立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快馬加鞭推進河套開發。
河套合作區毗鄰皇崗、福田兩大口岸,聯結三大通道,即兩大口岸通道及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有六條地鐵線和兩條城際軌道(穗莞深城際、深廣中軸城際)在此交匯。依此地利,深圳園區確立了「一心兩翼」總體空間格局:以福田/皇崗口岸綜合服務區為中心,東翼為皇崗口岸片區,規劃建設國際協同創新區和國際人才社區,西翼為福田保稅區,規劃建設高端科研區和中試轉化基地。並且,合作區北有光明科學城和深圳大學城,南有香港科學園,互成犄角,協同聯動。其形其勢,如大鵬展翅,翱翔在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這一創科大動脈上。
短短數年,深圳園區的高端科創資源已從「零的突破」快速形成「集聚發展」局面,目前實質推進和落地的高端科研項目超150個,六大科創集群(量子谷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灣區芯谷產業集群、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能源科技產業集群、香港高校項目集群)穩步推進,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為載體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不斷完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