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支撐着區塊鏈世界「半壁江山」的以太坊ETH走勢嚴重脫離比特幣、市場對以太坊質疑聲不斷,鏈上數據分析師Murphy昨日發文分析,自從2022年以太坊從PoW挖礦機制轉向PoS共識機制,可能是成為資金對以太坊關注度轉少、趨勢走弱的主因。
以太坊近期表現低迷,在今年2月跌破3,000美元,繼而3月跌破2,000美元,4月甚至跌破1,500美元,距離2021年創下的歷史新高4,891美元高點越來越遠,市場情緒已由質疑逐漸轉向絕望和放棄。
另外,鏈上數據分析師Murphy昨日發布ETH基於代幣流量和價值比率的分析觀點,指無論是從交易平台數據還是鏈上數據來看,ETH走勢出現拐點的時間,似乎都是2022年12月,恰好就在以太坊從PoW轉向PoS之後,轉向PoS似乎是以太坊走勢頹靡不前的主因。
交易所流量佔比由五成減少至三成半以下
Murphy指出,從2022年12月末開始,ETH在交易所的流量佔比跌破35%,這一數值在2021年9月曾經達到50%以上,表示在交易所的流入/流出佔比中, ETH可以和BTC分庭抗禮,但如今佔比大幅下降,意味著資金對ETH的關注度越來越低。
加密分析師PlanB今日在X平台發文表示批評以太坊是一個中心化項目,他指「以太坊是一個中心化、預挖的項目,採用PoS而非PoW,供應機制可隨意切換。我一直認爲這種山寨幣註定要失敗,如今表現疲軟也在情理之中。這類項目理應被市場嘲諷和淘汰。」
這種指控並非毫無理據,例如今年一月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V神)在推文中回應社群媒體對以太坊基金會EF領導層變更的爭議。他明確表示,目前EF新領導團隊的決定權由他本人掌握,正在進行的改革旨在為基金會引入正式董事會,但在此之前,決策權仍歸屬他個人,其言論引起社群對以太坊去中心化地位更廣泛的爭議。
此外,以太坊的每一個Layer2項目或者高性能公鏈都不斷對以太坊自身價值進行竊取和反噬。經過2022年至2024年的發展,以太坊諸多Layer2均以陸續上線,包括Arbitrum、Optimism、zkSync、StarkNet、Mantle、BASE、Blast、Scroll、Linea、Polygon zkEVM等等。然而,每一個Layer2項目上線後,都在搞TVL(總鎖倉價值)競賽,市場視Dapp為千篇一律,鮮有哪個Layer2真正祭出以太坊主網沒有的應用。
Layer2項目對以太坊價值產生反噬
以BASE為例,渣打銀行上月發佈題為《以太坊的中年危機》的報告引發熱議。該報告估算BASE導致以太坊市值蒸發500億美元並「奪走GDP」,因此將ETH年終目標價從1萬美元下調至4,000美元。事實上,Base本是一個以太坊Layer-2解决方案,但由於其快速成長以及高性能,目前幾乎奪去以太坊Layer-2的半壁江山,並且越來越多的交易費用繞過了Layer 1,BASE從其獲取鉅額利潤。渣打銀行全球數字資產研究主管Geoffrey Kendrick補充:「解決方案是對Layer 2的超額利潤徵稅,就像政府有時對獲取超額利潤的外資礦業公司徵收超額稅一樣。除非發生這種情況,否則以太坊兌比特幣的匯率將繼續下跌。」
有市場分析認為,如繼續以PoW機制繼續發展Layer2,即使Layer2發展不利,但由於有礦工在,有大量的算力和電力在不斷投入到以太坊,ETH的價格承載機制就依然有效,以太坊的價格仍有機會與採用PoW挖礦機制的比特幣睇齊。
不過,Bitwise CIO Matt Hougan早前指出,穩定幣、代幣化和AI Agent三大趨勢,ETH全占主導。只要以太坊透過Layer 2實現更好使用者體驗,又不失去它原本在機構心中的地位,仍對其前景感樂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