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種的血漿蛋白影響,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發現有949種血漿蛋白與非適宜溫度的變化有顯著關係,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病發風險的機制。研究結果已在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

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研究反映,5°C至10°C的低溫環境對人體的血漿蛋白影響最為顯著;在低於5°C環境下,未見更嚴重影響,原因可能與使用暖氣或人體的生理適應有關;在溫度超過17.7°C後,每上升1°C,蛋白質變化整體呈線性關係,顯示研究對象對高溫的生理調節能力較差,或與其居住環境條件相關,例如缺少空調,或生理機制上的差異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表示,冬季較多出現心血管疾病,可能與低溫誘發炎症蛋白上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