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原來是香港梨園盛事之年,除6月開鑼的《京劇薈萃耀香港》外,早於3月,著名京劇藝術家關鷫鸘(一般多寫作「關肅霜」)率領雲南省京劇團來港演出,主演《鐵弓緣》《戰洪州》等劇目,當時報界讚譽她為「京劇怪傑」。
關鷫鸘早年師從戴綺霞,藝名戴鷫鸘。1953年在周恩來建議下,才改藝名為關鷫鸘。1959年她拜中國京劇院院長梅蘭芳為師。1948年關鷫鸘學藝期滿,以15歲之齡開始在長沙登台唱戲,以開蒙戲《鐵弓緣》揚名劇壇。《鐵弓緣》文武並重、唱做唸打俱全,需要演員具有演花旦、青衣、小生和武生等多方面的功力。作為一名女演員,關鷫鸘四十年如一日,邊演邊練,使該劇成為她鍛煉多方面基本功的範本,不但唱腔樸實優美,剛柔相濟,富有感情,而且具有精巧絕倫的武打功夫,成為她的「嫁妝戲」,歷演不衰,越演越精。劇中「三打」一場是全劇的高潮,其中「一打」是真打。女主角陳秀英面對仇人分外眼紅,打出了令人目眩神搖的武藝。當中有「鷂子翻身」的動作,順着對方槍尖腰部翻滾,靠旗、飄帶、狐尾、翎子紋絲不亂;隨着愈來愈快的翻轉,身體周圍凝成一團銀白色的弧光,構成了一幅銀圈飛舞的圖案,技驚四座。
關鷫鸘創造的「靠旗出手」也是經典的把子動作。她在《我怎樣創造「靠旗出手」》一文裏憶述「靠旗出手」產生的經過如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引起我創出『靠旗出手』的打法。那是一次我和我的『下串』(筆者按:即對手演員,粵人稱『下把』),在練功廳裏練出手(筆者按:京劇稱兵器的拋接、耍玩為『出手』)的時候,有位武生演員紮着練靠功。可巧我的『下串』扔槍的力量大了些,槍飛向這位武生演員頭部,這位武生下意識地用靠旗旗杆把飛來的槍打回來。我忽然想到,如果把這個用靠旗旗杆打槍回去的動作,當作『出手』技巧使用,既出了新花樣,又符合兩軍陣上彼此交鋒時,以投擲槍支刺殺對方的舉止。從此我就開始練這種技巧。練成了之後,又增加花樣兒,讓槍在靠旗旗杆上轉個圈,飛到另一端靠旗上,以另一端的旗杆打出,或者,轉到腳上,以腳踢出。於是就用在《戰洪州》中身紮硬靠的穆桂英開打的『出手』裏。得到內外行觀眾的認同。自此『靠旗出手』便興起來了。」
可惜這位文武全才的京劇藝術家於1992年3月6日,在昆明家中因腦溢血猝然離世,享年64歲。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