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喻指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對方學習知識的方法。「菌草援外」舉措就起了這種作用,尤其是在貧窮的國家,中國專家不辭勞苦,來舉辦培訓班,手把手地教人種植菌草,栽培菌菇,製作飼料,甚至推銷之,與當地人同甘共苦,不僅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也促進了文化交流。
與純粹的捐資或久不久來援助一段時間的方式相比,《幸福草》這種「授人以漁」式援助的成效更持久,更顯得真誠,這也是我推薦該劇的原因。看劇時,我下意識聯想到9年前風靡香港乃至亞洲的韓劇《太陽的後裔》,這劇由宋仲基(飾特戰部隊隊長劉時鎮)和宋慧喬(飾外科醫生姜慕妍)領銜演出,是一部配合聯合國維和使命的援外題材作品,卻由「雙宋」的愛情為主線包裝,透過同樣以「救人」為職業的軍人與醫生的工作衝突、在援外活動中的異域重逢、在危難時如何合作等細節展開,緊張的劇情配以美麗的風光和獨特的場景,讓追劇者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不但令勇敢、正義、有愛心、有教養的韓國人形象深入人心,亦成功地建立了韓國先進的醫療、太陽能產業強大援外的正面印象。
該劇當時同時在亞洲多地推出,恰巧「雙宋」正熱戀,劇內劇外,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加上傳媒炒作,劇集大收特收,連亞洲政要們也關注。時任總統朴槿惠點名稱讚「展現韓國文化的實力」,軍人出身的泰國總理巴育·占奧差還鼓勵其國民觀看,謂可從中學習愛國精神。之後,多個地方也模仿式拍出類似劇作,包括遠至巴基斯坦等。反映韓國軟實力的成功。
我在想,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幸福草》故事更感人,中國科學家的助人精神,及其過程中所冒的風險和承受的痛更大,受援助者也更多,為什麼產生的影響卻不夠大呢?值得探討。
我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對外援助,項目很多,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很廣泛,我們幫助許多國家搞基建、起廠房、建水壩、築橋樑、鋪鐵路、開隧道,還有援外醫療隊和援外教師等,為世界作出很大的貢獻,相信也留下很多動人故事。但中華民族的謙遜本性,令我們不好宣傳,也不善於包裝,外人不但不知道,還在一些懷敵意者的挑撥下,使得我們的努力和取得的經濟成果反變成他們的恩賜,造成我們虧欠了世界的假象……所以,我們應該以世人容易接受的流行文化方式,將更多這類故事改編,讓世界知道我們的付出、我們流過的血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