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葉格子 融媒記者 黃宇威、常麗娟)4月11日傍晚,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在其香港大學新辦公室裏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中國政府剛剛宣布將對美關稅提高到125%,並稱將不再理會美方輪番提高對華加徵關稅的「數字遊戲」。此前一周,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完成「三級跳」至累計達到145%。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帆 攝

在李成看來,「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難以持續。」關稅戰對美國傷害最大,目前壓力在美國一邊,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要重回談判桌,「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必須拿出更多誠意,做更多事情。他強調,從中美關係大勢來看,「修昔底德陷阱」的命題是極其錯誤的,中美之間應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不是讓霸凌取勝,雙方要做某些妥協。

美無法承受中美脫鈎後果

中美關稅戰繼續下去,勢必中斷中美貿易往來。中美會否走向脫鈎呢?聽到記者的提問後,李成思索了一下回答道,「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有的。」隨後他便反問:「問題是,美國受得了嗎?我覺得貿易戰應該是暫時的。」

●李成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邊貿易國家,全球大概三分之二國家跟中國是最大貿易夥伴。圖為馬來西亞館亮相消博會現場。 中新社

「關稅戰對美國的傷害最大。」在李成看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包括關稅戰在內的一系列做法,正加速全球化的終結,加劇許多國家對美國信譽的懷疑,加深美國內部對憲政民主前景的憂慮。美國本想傷中國,卻傷了自己,孤立了自己,傷害了美國的軟實力和聯盟體系。

●李成教授指出,「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難以持續」。圖為4月10日,貨輪駛出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

「首先中國不願意脫鈎。」李成進一步說,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我不怕你,我是準備好的,孤立的不是我,而是你。現在貿易戰的壓力在美國一邊,國際上對中國批評的聲音並不大。事實上,對中美貿易戰的艱巨性和持續性,中國領導人早有警示,亦有所準備。中國領導人在過去幾年就有很明智的判斷,即中美緊張關係的趨向不會那麼容易改變,無論誰做總統,美國對中國恐懼、打壓的心態不會輕易改變。

因此,中國外交的重心轉向東南亞、歐盟,產業鏈、供應鏈也在向越南、墨西哥等轉移。現在東盟、歐洲分別是中國第一、第二大貿易夥伴。習近平主席強調發展與東盟的關係,本周將訪問東盟三國,就體現了這一思路。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在變化,提出雙循環戰略,現在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更好地實現包容性發展。

重回談判桌美需提可信解決方案

未來中美如何才能重回談判桌呢?「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首先要做出反應。貿易戰是特朗普開啟的,需要美方提供可信靠譜的解決方案,中國願意談,相信會做出綜合評估。」李成說,「現在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了,包括迫使美方結束懲罰性關稅政策,在跨行業、多範疇與中國開展合作等。特朗普此前的很多做法令信任度下降,美方必須做到很多事情挽回。相信中國也會抓住這樣的機會。」

●4月13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開幕。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餘家企業參展。圖為特斯拉汽車亮相消博會現場。 中新社

談及中美關係的大趨勢,李成認為,中美關係的惡化與誰當領導人沒有太大關聯。這是一個結構性矛盾,「美國擔憂中國會取代自己,儘管中國從來沒想過要取代美國;美國誇大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經濟模式、文化等方面的對抗性;認為中國中產階級吃了美國的『午餐』,搶了美國的飯碗。這些擔憂和認識不會輕易改變。」

中美需開展合作避免貿戰

不過,在李成看來,人們經常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關係,是極其錯誤的。其實,修昔底德當時並沒有得出一個肯定的宿命結論。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必有一戰,這個觀點影響了很多人,好在中國領導人並不認同。李成希望中美之間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而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如何避免貿易戰,不是一方屈服,讓霸凌取勝,而是雙方都作某些妥協。

就在記者發稿時,美國已經宣布取消芯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也正在印證李成的判斷:貿易戰遲早會結束。

【人物特寫】讓西方讀懂中國 讓中國認識世界

李成教授在當日下午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剛剛結束了另外一家媒體的訪問,兩位同行還在一旁整理設備尚未離開。他說,今天本應從北京飛往希臘雅典參加國際會議,但希臘機場罷工令他取消行程。返港當日也不停歇,他當天安排接受八場媒體採訪,香港文匯報是第五場。

李成曾在美國生活工作38年,長期在世界排名第一智庫——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工作,2014年起出任該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是該中心首位華裔主任,也是迄今任職時間最長的主任,對中美政經關係有長期深入的觀察和研究。2023年,李成回到香港大學任教,並創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歷史的變化會給香港新機遇

「能回來香港工作,是時代給我的一個機會,可以做一點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他告訴記者,香港地位特殊,歷史的變化會給她新的機遇。

在接受採訪過程中,他提及最近自己出版的新著《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橋樑」是他受訪表述中的高頻語彙。他希望,在香港的工作能夠起到溝通橋樑的作用,讓西方讀懂中國,讓中國認識世界。

香港須大膽開放 成中美利益交匯支點

此輪貿易戰中,美國將香港視為與內地同等的打壓目標,這與2018年有明顯不同,也令香港面臨新的挑戰。在李成看來,香港無論在中國的版圖上,還是在世界版圖上,都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溝通東西、連接南北。

李成說,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化大都市,有其特殊性。「但是很遺憾,美國打壓香港並不是從現在開始,幾年前就開始了,而且已經完全固化,未來可能會有更糟糕局面出現。」

英美加籍佔港人口10%

李成從英國、加拿大、美國在香港的總領事了解到,這三個國家加起來約68萬人在香港,佔香港人口將近10%,當然也有些人是雙重國籍,還加上其他國家在港人口。因此他認為,「世界上幾乎再沒有比香港更Cosmopolitan(世界性的)的城市了。香港可以在溝通中國與西方之間發揮重要作用。」

李成最後提到,中美關係要在變局中尋找利益交匯點,香港就是一個重要的支點。「貿易戰遲早會結束,但中美摩擦會延續一段時間,因此需要通過相互了解、溝通,避免更大的摩擦和衝突,香港可扮演橋樑、窗口角色。香港是門、是窗、是橋樑。香港應更加大膽地開放。」

相關閱讀:

特朗普啟國安貿易調查 芯片或面臨新關稅

美信貸違約率上升 消費者信心暴跌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