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嶺南發展論壇(2025)12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山大學名譽教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榮譽教授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透過視頻參會發表演講稱,美國當前的加徵關稅政策將削弱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損害美國自身長期經濟利益。他稱,很多美國政客將推行關稅政策的目的美化為「增加就業」,但忽視了加徵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壓縮與消費能力下降。「美國消費者最終會為關稅買單。」
斯科爾斯坦言,美國政府以「減少貿易赤字、創造就業」為名推行的加徵關稅政策,實質上是在動搖其儲備貨幣體系的根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其赤字支撐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使美國能夠以較低的利率在全球融資。「貿易逆差不是壞事,它其實是全球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反映。」他說,正是因為其他國家願意持有美元,美國才可以用更低的融資成本維持消費和投資。
製造業回流美國需7.4年
根據其團隊模型測算顯示,每提高1%的進口關稅,將導致美元儲備佔比下降0.35個百分點,即關稅換回來的不是製造業,而是美元信用的流失。斯科爾斯表示,將15%的產業鏈回遷美國,至少需7.4年周期、3.2萬億美元投資成本,且會造成1.8%的全要素生產率損失。「若美國試圖推動製造業『回流』,不僅難以在短期內實現,還可能因缺乏熟練勞動力和技術配套而事倍功半。」斯科爾斯坦言,未來若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持續,美國經濟可能將陷入增長乏力、投資縮減的局面。
論壇現場還舉行了《嶺南發展報告(2025)》發布儀式。發布人、中山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嶺南學院經濟系主任李兵表示, 全球貿易出現了「區域化」和「友岸化」的趨勢,導致全球跨境投資面臨下行壓力,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限制在增強。不過,他認為,儘管特朗普上台導致國際貿易形勢複雜、全球化趨勢發展放緩,但大勢未見逆轉。「效率與成本導向的分工底層邏輯不會根本轉變。」
提及香港的發展,李兵引用《報告》內容稱,雖然國際地緣政治和中美競爭博弈對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但中央政府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將有力支持香港經濟復甦。「在這種形勢下,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國際平台的角色將更加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