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到東莞途中,一路上都被大貨櫃車佔據視線。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10日傍晚五點多,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廣州趕赴東莞採訪,一路看見車窗外的貨櫃車一輛接一輛駛過。幾乎每隔數百米,就能見到一輛巨大的貨櫃車。貨櫃上印着不同的目的地:越南、柬埔寨、俄羅斯……在全球經貿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世界工廠」正在突圍出貨,場面頗為壯觀。

不再押注單一市場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句曾廣為流傳的用以形容東莞產業鏈全球依存度的行話,如今彷彿從另一個角度被重新印證。美國的關稅大棒揮舞得越頻繁隨意,中國製造業企業推行出口多元化布局的策略就越堅定。活躍在記者微信朋友圈的多位中小企業家,近日都在因外貿形勢的瞬息萬變積極採取應對措施。一位做食品出口的鄒老闆,朋友圈的定位地點從東莞變成胡志明市,又再轉到吉隆坡。「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加油往前衝!」他在機場落地時發了這句話。他們的產品如今已進入多個東南亞國家市場,不再押注單一市場,尤其是美國。

在變局中保持定力

近年來美國妄圖以經貿霸權斬斷全球化鏈條,「中國製造」見招拆招,在風浪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股「打不死的小強精神」。無論國際市場怎麼變化,關稅政策最後如何落地,還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咬牙堅持。那些卡車司機、流水線工人和承擔着整個工廠命運的老闆,其實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在現實的夾縫中一次次試錯、摸索、突圍,最終找到新的方向,重新扎根,又繼續生長。

雖說對於外貿依存度高的城市來說,難免存在「大船難掉頭」的困惑。但每一次轉向,總是有人會義無反顧地率先出發。在東莞車水馬龍的公路上,那些緩慢「堵」在路上的貨櫃車,它們也正駛向一個更遼遠、更廣闊的目的地,雖然或許前景依然不太明朗,但卻同樣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正如那位老闆所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在變局中保持定力,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勇氣。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東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