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相信擴闊藥物資助安全網後,可令更多中等收入家庭病人獲得資助。圖為公立醫院藥房。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公營醫療收費和資助改革方案,引起社會熱議,醫管局昨日安排一名專科醫生進一步解釋如何優化現有安全網,加強對危重病人的藥械醫療保障。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顧問醫生王紹明指出,改革後可做到「三多」:受惠病人增多、獲批資助額增多、進入藥物名冊的新藥物也增多,令更多中等收入家庭病人可獲得資助。他舉例指出,現時一名45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人即使獲得撒瑪利亞基金藥物資助後,每年仍要負擔超過12萬元藥費開支,相信擴闊藥物資助安全網後可受惠,減免部分費用,減輕負擔。

王紹明指出,現時不少治療癌症的藥物尤其是新藥,都屬於病人自費藥物,並不在醫管局一般資助服務範圍內,非常昂貴,「政府的藥物資助安全網亦不是全額資助,病人仍要自付部分費用。例如一些效果較佳的新型標靶藥物,動輒每月花費數萬元,即使是有穩定收入的中產階層亦覺得喘不過氣。」

在藥物資助安全網下,撒瑪利亞基金涵蓋100種自費藥物,其中59種為治療癌症藥物,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亦涵蓋30種治療癌症藥物。

引新型標靶藥 確保病人獲治療

王紹明表示,2023/24年度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共批出超過6,300宗個案,獲批資助金額合共超過15.4億元,預計2024/25年度將批出超過6,900宗個案,按年升約10%,年度資助總額肯定超過16億元。

他解釋,改革後將從三方面加強危重病人的藥物保障,首先擴闊撒瑪利亞基金資助安全網,讓更多需要使用自費藥物的病人受惠;其次是放寬入息計算及擴闊累進計算表,讓病人可獲得更多資助;最後是優化引入創新藥械的機制,將更多療效佳的新藥物盡快納入藥物名冊,「例如引入更多針對癌症、療效較佳、副作用較少的新型標靶藥物,讓有需要的病人以較低費用接受更佳治療,確保病人不會因為經濟問題不接受治療。」

王紹明指出,2019年曾放寬經濟審查準則的受惠條件,之後非綜援獲批申請個案上升39%、獲批資助總額上升71%。雖然今次放寬措施難與之前直接比較,但相信會有更多中等收入家庭病人獲資助。

他以一名45歲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人陳小姐為例指出,她需長期自費每天口服標靶藥,在撒瑪利亞基金資助下,每月藥費支出仍超過1萬元,約佔每月扣除必要開支後的可用收入近一半。他說:「陳小姐用藥幾年已花費數十萬元,雖然病情控制在安全水平,但仍然要長期服藥,既感無奈亦擔心若日後無業便交不起藥費及無法照顧家中長輩。」雖然擴闊藥物資助安全網後,推算她每年節省的藥費未必很多,但終究能減輕多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