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近年來,特區政府適當放寬多項輸入人力計劃,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當下香港經濟面臨多重新挑戰,多個行業人手短缺問題依舊存在,積極研究優化人力措施有其實際需要。
香港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過去十多年間,香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從13%上升至現時約23%,預計2046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升至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本地勞動人口數量卻未有明顯增加。儘管加強培訓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但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
以建築業為例,根據《國際建造成本指數》,香港的建築成本位居亞洲第一。北部都會區建設迫在眉睫,這是香港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未來幾年本港對建造業工人的需求將大幅增加,預計需要額外數萬名熟練工人。若不能及時補充足夠的勞動力,不僅會影響建設進度,導致項目延期交付,還會進一步推高建設成本。目前,香港一些大型建築項目的工期已經比原計劃延長了20%至30%,建設成本也隨之上漲。這將削弱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目前,香港多項輸入人力計劃規定,外勞工資不能低於業界的工資中位數水平。然而,在新加坡和澳門,不少行業輸入勞工並無此硬性規定,且兩地人均GDP均高於香港。這表明,認為沒有相關規定就會拉低本地經濟水平和工資水平的想法,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有見於本港外籍家庭傭工的工資無須依照本地家傭的工資中位數而訂定,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檢討輸入勞工工資不得少於香港相關工資中位數規定,從而減低營商成本及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同時,在確保本地員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亦可研究仿效韓國、新加坡、澳門等地做法,就不同行業訂定配額。
不少中小微企反映,中位數工資水平,加上每名外勞9,600元僱員再培訓徵款、住宿費等,使輸入外勞開支過高。以一家小型餐飲企業為例,如果按照現行規定輸入一名外勞廚師,每月的人力成本可能超過3萬元,這對於原本利潤就微薄的小微企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這導致他們對申請輸入勞工望而卻步,進而導致人手短缺、服務質素下降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在美國掀起全球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各地產業鏈面臨亂局,各項生產要素的競爭異常激烈。香港本身土地成本高,若在人力成本上再自我束縛,企業將陷入不利的競爭環境。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保住香港的競爭優勢。因此,優化輸入人力措施是香港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勞動力持續下降,香港確實需要輸入人力,以補充勞動力缺口。特區政府應以開放的態度,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香港實際情況,制定更加合理、靈活的人力政策,為香港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