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阿茲海默症(腦退化)已成為老年化社會的世紀絕症,會令患者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患者的認知或活動功能、生活質素及壽命。在劉達泉先生慷慨捐助下,中大日前成立「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中心)。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表示,中心將開展大型項目,致力研發針對華人早期阿茲海默症及腦小血管病的簡易篩查方法,並研究一種抗糖尿病藥物對延緩早期腦小血管病進展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成果有望減輕因人口老化與腦衰退疾病所帶來的巨大負擔。

阿茲海默症和腦小血管病等常見腦退化疾病的最主要風險因素,是年齡增長。隨着香港人口迅速老化,這些腦退化疾病的患病率預計在未來30年內增加兩至三倍。因此,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對香港、國家、以至全球人類至關重要。盧煜明教授於開幕禮感謝劉先生的捐助:「我們由衷感謝劉先生慷慨解囊,協助中大成立研究中心,一同推動腦退化症研究,加深對華人阿兹海默症的了解。我們期望研究中心開拓新學術領域,將研發的檢測方法普及化,讓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另外,我們亦希望提高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鼓勵市民關注腦健康。」
中心表示,過往的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和腦小血管病的病理變化,會逐步於數年至十多年内影響大腦,導致繼發性腦部退化,最終引發認知障礙等嚴重症狀。近期臨床研究表明,若能在疾病的亞臨床或輕微症狀階段及早識別並介入治療,或可延緩疾病及相關症狀的發展。雖然現時的正電子掃描和腦脊髓液檢查等方法能有效檢測阿茲海默症,但成本高昂、具侵入性,且不易普及至廣泛臨床應用。而磁力共振雖能檢測腦小血管病,但同樣成本較高且可及性較低。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正與深圳灣實驗室合作,研發簡單、安全且易於普及的生物標記,以便進行腦部健康評估、早期阿茲海默症及腦小血管病檢測,並監測疾病進展及治療效果。

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主任、兼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莫仲棠教授表示:「研究中心將建立50至85歲、具輕度認知障礙症狀的華人群組。在收集到的各種臨床、多模式影像(視網膜、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和血液數據中,我們將利用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並基於視網膜影像數據開發新型人工智能模型,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和小血管病的檢測。視網膜是大腦的延伸,其影像能夠反映與阿茲海默症及腦小血管病相關的腦部變化。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視網膜影像,可提供高成本效益且易於普及的檢測方式,有助在社區層面及早發現和治療阿茲海默症與腦小血管病,從而延緩認知障礙症的發展。」
莫仲棠說,在腦小血管病的治療領域,研究中心將探索創新方法重新定位藥物功能。腦小血管病不但會增加認知障礙、步態不穩和抑鬱症狀的風險,亦會增加患上中風或阿茲海默症的機會。然而,至今仍缺乏針對腦小血管病的藥物治療。而具中大醫學院最近的動物研究顯示,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A)能逆轉與衰老相關的腦小血管病。因此,研究中心將進行臨床試驗,探討這類藥物在減緩早期腦小血管病進展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為未來的診斷與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