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中樂團將於4月11日及1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彭修文作品專場 II——圖畫展覽會與秦·兵馬俑」,以三首經典作品向中國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1931-1996)致敬,並攜手觀眾挑戰「累計最多人體驗環保胡琴系列」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展現藝術與環保科技的融合。

被譽為中國當代民族管弦樂奠基人之一的彭修文,創作及改編了逾四百首作品,並首創「彭修文模式」——參照西方古典音樂和聲學、配器法及樂隊編制,建立現代化民族管弦樂團標準,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次音樂會由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執棒,精選彭氏三大代表作:改編自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鋼琴組曲的《圖畫展覽會》、源自古曲的《春江花月夜》,以及原創幻想曲《秦.兵馬俑》。
《圖畫展覽會》經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改編為交響樂版本後,彭修文進一步以二胡、高胡、琵琶等民族樂器重新詮釋,透過音色層次描繪畫作意境。《春江花月夜》則以流暢旋律呈現古典詩意。壓軸曲目《秦·兵馬俑》創作於1984年,以磅礴樂章刻劃戍邊將士的思鄉悲情。該作品曾登上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等國際舞台,廣受海內外樂迷推崇。

音樂會另一焦點為4月11日的「累計最多人體驗環保胡琴系列」世界紀錄挑戰。香港中樂團自2005年起研發環保胡琴,以可分解PET聚酯纖維取代傳統蟒蛇皮,解決音色受氣候影響的問題,同時減少對瀕危物種的依賴。2009年完成全系列環保樂器,包括高胡、二胡、革胡等,並於2012年獲中國文化部頒發「第四屆文化部創新獎」。此次音樂會入口將設置體驗展區,觀眾可近距離接觸環保胡琴。
香港中樂團為全球唯一全面採用自研環保樂器的職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表示:「彭修文先生開拓了民族管弦樂的藝術高度,我們以環保胡琴演出其作品,正是傳統與創新共生的體現。」他強調,此舉不僅延續文化遺產,更透過音樂喚起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