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學會副會長 王錦超)許多人時常感到喉嚨乾澀、口舌津液不足,即使頻繁飲水也難以緩解。這種「口乾」的症狀,不僅是季節變化的常見不適,更可能是臟腑失衡的警訊。《黃帝內經》有云:「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人體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與五臟功能息息相關。任何原因導致陰虛火旺,灼傷津液;或臟腑失調,津液輸布失常,均會使口腔失於濡潤,從而引發口乾。由此可見,中醫對口乾的辨治,需從整體體質與病機切入,方能標本兼顧。

中醫認為,口乾的成因錯綜複雜,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皆可能導致津液耗損或輸布失常。例如,長期熬夜易耗傷肝腎之陰,陰虛則虛火上炎,灼傷口腔津液;嗜食辛辣油炸之物,則易生胃火,火熱之邪上蒸於口,使人感到口乾舌燥;而情志抑鬱、壓力過大者,肝氣鬱結日久化火,亦可能導致「肝火上炎」,加重口乾症狀。此外,年長者因腎陰漸衰,津液化生不足,常見夜間口乾明顯,伴隨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腎陰虧虛之象。
值得注意的是,口乾雖多與「陰虛」相關,但臨床上亦有「陽虛」或「痰濕」所致的特殊案例。例如,部分患者因脾陽不足,無法運化水濕,導致水液停聚成痰,反而阻礙津液上承,形成「痰濕阻絡」。此類患者雖覺口乾,卻不欲飲水,或飲後腹脹,通常還兼見舌苔厚膩,如是者需以溫陽化濕為治則,若誤用滋陰之品,反會加重痰濕。因此,中醫辨證需細察症狀背後的病機,不可一概而論。
辨證分型與經典方藥
中醫治療口乾強調「同病異治」,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藥,以下列舉三種常見證型及其治法。
一、肺燥津傷 宣降失司
此證多見於外感燥邪或久咳傷肺之人。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若燥邪犯肺,或熱病後期肺陰受損,則津液無法布散至咽喉,患者常感口乾咽燥,乾咳無痰,皮膚乾燥如屑,舌紅少苔。治療宜養陰潤肺,可選用《溫病條辨》中的「沙參麥冬湯」。此方以沙參、麥冬為君藥,滋養肺胃之陰;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扁豆、甘草健脾和中,使津液生化有源。若兼有咽喉腫痛,可加玄參、桔梗清熱利咽。
二、胃火熾盛 津液被灼
此類患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導致胃腑積熱。胃火循經上炎,不僅口乾喜冷飲,更伴隨口臭、牙齦腫痛、便秘溲赤等症狀,舌紅苔黃燥。治療首重清瀉胃火,佐以滋陰生津。明代張景岳的「玉女煎」正為此證而設,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瀉火;熟地黃、麥冬滋補腎陰;牛膝引火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三、腎陰不足 虛火上擾
腎為水火之臟,主司一身之陰陽。若房勞過度、久病耗損,或年老體衰,導致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灼口腔。此類口乾多於夜間加重,伴隨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耳鳴失眠等症,舌紅少津。治療宜滋補腎陰,常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方中熟地黃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藥補肝脾之陰,澤瀉、丹皮、茯苓瀉濁利濕,寓「補中有瀉」之妙。若虛火明顯,可加知母、黃柏成「知柏地黃丸」,增強清降虛火之力。
日常調養之道:順應天時 滋陰潤燥
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預防口乾需從生活細節着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秋冬之季,自然界陽氣內收,人體亦應順應天時,注重滋陰潤燥。
首先,作息方面,應避免熬夜。夜間11點至凌晨3點為肝膽經當令之時,此時入睡有助肝血歸藏,陰液得養。其次,飲食宜清淡,多攝取白色食物,如百合、銀耳、山藥等,此類食材色白入肺,能滋陰潤燥﹔需忌食辛辣、油炸、燒烤等燥熱之品,以免助火傷陰。
此外,情志調攝亦不可忽視,《格致餘論》云:「氣有餘便是火。」長期壓力或情緒抑鬱易致肝氣鬱結化火,加重口乾。可透過冥想、太極拳或園藝等活動紓緩身心,保持氣機暢達。
食療藥膳:以食為藥 潤燥生津
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針對口乾的不同證型,可選用相應食材調理。以下推薦兩道簡易食療方。

百合銀耳羹
材料:乾百合20克、銀耳1朵、紅棗5枚、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以清水泡發後撕成小朵,與百合、紅棗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小火慢燉至銀耳膠質濃稠,最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百合清心潤肺,銀耳滋陰養胃,紅棗補中益氣。此羹品適合肺胃陰虛、口乾咽燥者,可作為日常甜品食用。
玉竹山藥粥
材料:玉竹15克、新鮮山藥100克、粳米80克。
做法:玉竹洗淨後煎取藥汁,濾去藥渣。山藥去皮切塊,與粳米一同加入藥汁中,煮至粥稠軟爛。
功效:玉竹養陰潤燥,山藥健脾益腎。此粥品平和滋補,尤適宜腎陰不足、口乾夜甚的長者食用。
口乾雖是常見症狀,但假如口乾伴隨體重減輕、頻尿、眼乾等症狀,還需警惕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如遇此類情況,就應及早就醫,進行適當檢查以明確診斷,避免延誤病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