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向全球185個國家及地區加徵10%至50%不等的「對等關稅」。此關稅名為「對等」,實為霸凌,不僅破壞世界貿易體制,製造更大的不公平,更可能加劇美國通脹,導致美國乃至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損人不利己,受到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和批評。面對外圍環境不確定性,香港要從兩方面做好應對準備:一是積極對接國家大市場優勢的強大內需,加強產品內銷;二是發揮香港對外友好交往條件,繼續推進「中國+N」策略,尋找替代生產基地,爭取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以資金和市場拓展支持港商調整經營模式和策略。
美東時間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美國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的「最低基準關稅稅率」,涵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還對約60個被美國視為設有不公平貿易障礙的國家和地區,加徵額外關稅,當中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34%關稅。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表示,美方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美國聲稱為減少轉運和逃稅風險,對香港產品加徵所謂「對等關稅」,脫離事實,充分凸顯其為打壓對手的霸凌行為。全球眾多國家指責美國的決定,多國表明將作出反制措施。
「對等關稅」或掀全球風險
特朗普將推出「對等關稅」之日定為所謂「解放日」,但全球眾多收入偏低,甚至深陷戰火的貧窮國家,卻遭徵收稅率極高的關稅。特朗普宣稱「地圖上都找不到」的非洲內陸國家萊索托,竟也面臨高達50%稅率。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指控的關稅稅率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是將「美國與各國的貿易逆差」除以「美國進口貿易額」得出;當中,美國2023年服貿順差高達2,780億美元,特朗普政府或「出術」誇大他國關稅,以便在談判中施壓。
經濟學家警告,關稅戰會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並將傷害美國自身行為和消費者,美民眾勢必面臨通脹加劇情況。彭博社便指出,美國會成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最大輸家。事實上,美國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對185個國家和地區加徵關稅的做法並不可能長期持續,對美國資產市場造成的損害反而更大,從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可見,高關稅可能會誘發美國通脹升溫,削弱消費者購買力,令整體需求下降。
特朗普「對等關稅」的幅度遠超預期。按特朗普說法,徵收邏輯為非美國家對美貿易壁壘(折算成關稅稅率)的50%,且最小值為10%。關稅戰不僅單單影響各國和不同地區的出口及供應鏈布局,更重要的是,還會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造成衝擊,損害國際貿易秩序,其他經濟體可能採取反制措施,或將引發新一輪全球貿易戰,影響深遠。這場以「解放」為名的貿易豪賭,終將讓美國成為全球化孤島。
在風險中發展多邊合作機遇
必須留意的是,目前美國關稅政策如何實施、能否真正落地仍存在諸多變數,其國內業界和民眾的反彈以及世界各國政府的博弈反應和反制措施亦極不明朗,短期內國際貿易秩序將陷於混亂。預計不論是出口至美國的企業,還是美國進口商,多會持觀望態度,可能暫停或延後下單,短期內或會對貿易活動造成「休克式」負面影響,無可避免影響港商在海外的投資和業務決策,港商需調整經營模式和策略。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超大市場規模,製造業也具有全產業鏈、全部門優勢,且對美貿易依賴度較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十大任務,其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十大任務的首位,反映強化內需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香港不同企業加強向內地不同省市拓展內銷市場,是減少關稅影響、減輕依賴美國市場的重要出路。
國家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化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國家支持下,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是香港助力國家和自身應對貿易戰的必然要求。針對不公平貿易措施,特區政府應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政策,捍衛自身合法權益。此輪關稅措施可能促使部分美國盟友重新評估對美經貿關係,進一步尋求多邊合作機會,以及藉機改善與中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並深化合作,特區政府可爭取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為港商開拓新市場創造更好的條件。
美國反覆不定、激進的貿易政策會引起資產市場波動。大幅加徵關稅亦會令美國通脹加劇,恐怕會令利率維持高水平,增加企業融資成本,特區政府應適時為企業資金及市場拓展方面提供支援。未來,港商也可在三方面調整對策:
一、調整供應鏈強化及多元化布局,繼續推進「中國+N」策略,在未被徵稅或稅率相對低的地區積極尋找替代生產基地。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未有被納入此次關稅調整的適用範圍,而一些南美洲國家的關稅調整幅度亦相對較低,例如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僅被徵收10%的關稅稅率。
二、本輪關稅同樣對美國進口商與零售商造成重大衝擊,港商可與其建立合作聯盟,爭取政策調整空間。
三、企業透過加大研發、技術創新、品牌發展及綠色轉型方面的投入,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及產品的獨特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