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中心正在為防止山火進行監測。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 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山火瞭望台中的智能山火監察器已經投入運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實時分析影像快速鎖定起火位置 首階段已安裝4台並投入運作

香港郊野公園由2020年至去年的5年間共發生117宗山火,影響面積合共達1,645公頃。為提升郊野公園山火監察及滅火效率,漁農自然護理署將在11座郊野公園的山火瞭望台,安裝結合了紅外線熱成像、人工智能(AI)及實時影像分析的「智能山火監察器」,可快速鎖定山火位置並向山火控制中心發出警報,縮短應變時間以盡快滅火,有效降低山火對自然環境的威脅。首階段的4台監察器已完成安裝並投入運作,而整個安裝項目將在明年4月完成。由於香港大部分的山火是人為造成,而清明節將至,漁護署呼籲前往郊外掃墓的孝子賢孫需要謹慎處理火種,應當在化寶桶內燃燒香燭和冥鏹,切勿用火燃燒野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根據漁護署數據,每年有超過20宗在郊野公園內發生或威脅郊野公園的山火,較多發生在元朗、屯門及大嶼山的郊野公園。在去年12月28日大欖郊野公園的大型山火中,署方要動用逾50名山火隊人員參與撲救,用接近25個小時才將山火撲熄,受影響範圍約82公頃,約3,000棵樹木被焚毀。

署方2017年起已在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山火暸望台試行安裝山火監測器,其間成功偵測12宗郊野公園內發生的山火。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李英銘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更新後的智能山火監察器,可以全天候偵測半徑約5公里至8公里範圍內的山火。

他介紹,新的智能監察系統透過紅外線熱成像技術,探測火場溫度與光度的變化,結合AI分析影像數據,可快速鎖定山火位置並向山火控制中心發出警報,並傳送實時影像,協助控制中心作出反應。目前,該系統已可檢測到2米乘2米的火種,縮短應變時間以盡快滅火,有效降低山火對自然環境的威脅。

李英銘表示,漁護署於2023年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科技統籌計劃」的886萬元資助後,委託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統籌安裝檢測器工作,首階段安裝已在本月完成,包括於大欖郊野公園的田夫仔及八鄉山火瞭望台、西貢西郊野公園海下山火瞭望台、馬鞍山郊野公園黃竹洋山火瞭望台安裝檢測器,並在山火控制中心安裝檢測器和控制系統。

系統將覆蓋大部分郊園山火黑點

他表示,過往發生山火,需有經驗的山火隊成員現場查看,山火隊要24小時當值。由於當時通訊相對欠發達,控制中心職員收到通報後,只能聽取現場人士口述,「有聲音冇畫面」,而11個郊野公園的檢測器可有效覆蓋全港大部分郊野公園的山火黑點、主要林地和重要山景,整個安裝項目將在明年4月完成,在監察器幫助下,可進一步提升監測覆蓋率,同時緩解人力需求壓力。

漁護署防火主任周有誠表示,智能山火監測器具紅外線及可見光的兩個鏡頭,當中紅外線鏡頭能有效避免受霧霾影響,適應郊外探測火種情況,而可見光的鏡頭則實時傳送現場畫面,鏡頭每4分鐘至5分鐘轉一圈,檢測郊野山火情況,在確定山火位置後,山火隊領隊及山火控制中心必要時會與消防處、民安隊、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展開滅火行動。

預防仍是關鍵 籲清明掃墓留神

李英銘補充,縱然科技能大幅提升監察效能,但山火多源於人為疏忽,預防仍是關鍵。適逢清明節將至,掃墓市民務必在指定化寶桶內燃燒香燭冥鏹,切勿焚燒野草;郊遊人士亦應僅在指定燒烤場或露營地點用火,確保火種完全熄滅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