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河2025年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十四節氣準確無誤,春分一到萬物生,古人果然誠不欺我!恰如其分,就在北京中軸線來一場帶點近未來科幻的AI春天walk吧!

晨光剛爬上故宮筒子河的石欄杆,我就被一樹海棠撞了個滿懷。花瓣紅得像是宮牆磚瓦滲出的胭脂,擠在朱牆邊探頭探腦。海棠、宮牆、柳樹與筒子河疊加起來,活脫脫是陸游筆下「滿城春色宮牆柳」的2025年春天版。筒子河自明永樂十八年間(1420年)鑿通,曾是大內御河的支流,如今漣漪裏倒映着給遊客觀看的電子屏,河流與時間流一起隨着屏上顯示的二十四節氣而流轉。

路過的小姑娘掏出手機對着花枝一掃,「滴」,手機滿屏綻開虛擬花瓣,跟着真花一起隨風亂顫。AI把古詩裏的「花雨」疊進了手機屏幕,連石縫裏鑽出的蒲公英都被生態監測系統悄悄標上坐標及打上標籤,化作春天大數據裏的小像素——六百年的磚縫裏,竟長出元大都的基因二維碼。

穿過路旁槐花的甜香,沿着中軸線往北走,北海的白塔在薄霧裏,像塊剛剝開的糖霜。元世祖忽必烈選址建大都時,特意將瓊華島置於全城中心,讓這汪「海子」成為中軸線的天然錨點。它是北京北海公園的核心景觀,其歷史可追溯至遼代,歷經金、元、明、清四朝擴建與修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皇家園林島嶼之一。瓊華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名稱,在金代叫瓊華島,元代改稱萬壽山,清代建白塔後則稱為白塔山。

「海子」邊的垂柳新芽在湖面畫圈,漣漪蕩開處,倒影被揉碎成水墨的留白。耳機突然響起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抬頭看,柳枝間正遊走着翠色的光紋——AI把詩句轉譯成會動的顏色,風一過,詩魂就順着枝條爬上了白塔尖兒。元好問曾嘆「白塔晴雲海上浮」,而今雲朵的輪廓被氣象算法解析,化作環湖步道的光影特效。伸手往湖裏一抓,冰涼的水波裏竟浮出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虛擬月光順着指尖往上爬,連掌紋都鍍了層銀邊——倒映的不僅是宋代的月色,更是元大都初建時的星圖坐標。

暮色染紅什剎海的槐樹時,我踏着鼓樓台階往上攀。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為「齊政樓」,這一名稱源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的「七政」概念,即金、木、水、火、土、日、月七種天體,象徵着元大都作為都城的政令統一與天文曆法的權威性。晨鐘暮鼓曾統攝着全城的作息,檐角銅鈴在風裏叮咚作響,聲音被傳感器接住,化成《燕京歲時記》的流動字幕,以歲時為序,顯示出北京的節令風俗、市井生活、名勝古蹟及民間技藝。

仰頭看,鐘鼓樓的玉蘭花正開得熱鬧,花瓣飄落的軌跡被神經網絡記下,轉眼變成生態大屏上的藝術公式。突然聞到花香濃了三分,原來是地埋香氛系統嗅到了春意,照着明代李時珍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芳譜噴出霧氣,把王維的「丁香結」凝成了能聞見的墨香——而樓下的數字孿生系統,正將這座元明清三代更迭的報時中心,解構為0和1的永恒韻律。

站在鼓樓望下去,青銅鈴鐺的叮咚聲和雲端的數據流正撞出奇妙的和弦。北京的中軸線,自元大都的「中心台」起筆,歷經明清拓宮城、民國建新街、當代修地鐵,如今化作一條貫穿時空的文明光纖。筒子河的苔痕是永樂帝的硯池遺墨,北海的柳影是忽必烈的星圖投影,鼓樓的槐香是沈括《夢溪筆談》裏未寫完的二十四節氣註腳。

AI智能體此刻正根據《清明上河圖》重繪當下時空的市井煙火,而宮牆內的人類,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手與3D建模師的鼠標,則共同撫摸着同一道永樂年間的榫卯。或許在未來那一天,機械人會唸着「中軸春色滿,天地數據諧」,但我們仍能聽見銅鈴在風裏的顫音——那是古人的節氣密碼,在AI時代又發了新芽。

「千年文脈隨風轉,敲開代碼是春天。」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