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衛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被譽為「青年導演的幕後推手」,曾參與《流浪地球》等多部電影的創作,扶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導演。王雪茵是曉年青總裁,也是業內著名製片人,作品有《萬里歸途》《流浪地球2》等,曾多次和青年導演合作,幫助他們完成首部長片作品。這一次他們都作為製作人或監製帶着新人導演的首部作品來到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項目,王紅衛帶着《好喝酒館》《夜晚的母親》《觀落陰》,王雪茵帶着《長夜將盡》,他們如何看待與新人導演的合作,他們在與新人合作時更關注什麼?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到他們,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新人導演合作的幕後故事。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近年來王紅衛一直在與青年導演合作,扶持更多青年導演開始自己電影生涯中第一個長片項目,他表示自己最大的動力源自於兩個詞語,「一個是好奇心,另一個則是喜新厭舊。」他笑稱自己只有不斷接觸新的導演、不斷經手新的項目才能不斷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永遠會對新的導演好奇,對自己已經做過的類型或者比較熟悉的導演在某種程度上就「懶得」繼續了。
新人電影藝術審美視野匱乏
內地的青年電影人非常多,王紅衛如何選擇想要合作的對象,並投入資源和時間來幫助對方?王紅衛回答說︰「我最關注三點,第一點是新人導演是否具有『電影意識』,電影意識就是說對方的意識是否是電影的,這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三言兩語很難解釋清楚。電影不同於電視劇或者其他的載體,我們有時候說一部電影很有『電影感』,這就呈現為導演的電影意識的強烈與否;第二點是項目『新』的程度,導演一定想要講述的是在華語電影或者內地電影範圍內的一種全新的電影或者全新的故事,因為想要做世界電影範圍內沒有做的故事是非常難的,但海外華語片和內地電影還存在很大的處女地、存在新的電影呈現方式的可能性;第三點就是創作者願意為此做比較長期的努力,如果滿足這三點條件的話,我就對該導演和電影會有比較強烈的興趣。」
王紅衛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他是否會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領青年創作者更加了解產業實踐?王紅衛則回覆說:「本科生入學時,我就會對學生說『我強烈地不建議你們在本科階段去看任何內地的院線電影』,我們班的學生想看只能偷偷去看。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在本科期間就開始理解和進入中國的電影產業,院線電影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作品,不利於初學電影的年輕人培養審美;但是對於研究生,我會帶着他們做一些我正在進行的項目。」
王紅衛表示:「北電的學生已經是同齡人之中相對對電影有些了解的,但我們在教學時依然痛苦於他們藝術審美視野的匱乏,過早接觸行業內的導演們為了票房而做的電影並沒有好處。」王紅衛又說︰「在上課時會根據課堂需要給學生們推薦片單,而這些片單是符合我們對於好電影認知的標準,我自己上課用的電影基本不用近年的中國電影,因為還沒有真正地被時間考驗過。」
青年導演在拍攝電影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王紅衛表示,第一是投資。「近年來中國內地的電影投資市場,新人導演在尋找投資上出現一種不好的趨勢,即對於某些新人導演已經極低成本的項目,投資方依然要求有明星加盟。」他通常會幫忙尋找願意參與這些電影的知名演員,但由於這些演員在該項目中無法獲得和其他項目同等的片酬,經紀公司有時也並不願意配合。
青年導演缺乏新的電影形態
「第二個困難則是,青年導演缺乏對新的電影類型和新的電影形態的發現能力,並不是青年導演就一定是新的,並不是『年輕』人就一定有更年輕的故事、語言和審美,我希望青年導演能帶來新的內容,但很多青年導演做的依然是老一代的故事。新人導演是否真的能成為一名足夠新的『新人』?他到底是『新人』還是只是一個『年輕』的『舊人』?」王紅衛解釋,這個「新」很難定義,如果從影迷的角度進行理解,就是影迷在觀影時會覺得以前在中國電影或者華語電影沒有看過的內容。「新」包括電影的形態、類型、風格、題材、語言、敘述方式等多個維度,從任何一個維度有新的東西都在此列。
王紅衛表示,在和青年導演合作的時候,他通常會參與到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從劇本融資選角到後期,根據每個項目裏每個導演不同的需要提供更加具體的幫助,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內容層面。「我不擅長找投資或者市場,對我來說創作方面樂趣更大,我會在創作層面幫助他們規避並解決一些問題。但這不是某些人以為的藝術之路上非常宏偉的困難,而是非常具體的,比如一個劇本寫不下去的時候怎麼幫助他們寫下去,或者這個劇本裏面有些東西很難過審,怎麼改變它以適合中國內地的電影政策。」
「有的故事已經非常完整,但是沒有主題要表達,就要為這個故事尋找一個主題;但有的故事光是想表達的內容,導演就能滔滔不絕講10多分鐘,但是這個故事很刻板無聊缺乏意義和價值。」王紅衛說︰「其實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可能講人類從來沒有講過的主題或者道理,因為那並非電影天然的優勢。電影是別人已經用其他語言或者載體說過的故事,要尋找電影的語言進行敘述,讓觀眾在看電影時再次感受到這個故事並受到觸動。」
王紅衛類比道,幫助一個新人導演完成首作,其實和幫助小孩學會騎自行車,以及師傅教徒弟炒菜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在劇本遇到困難時,就要尋找方法一步步地解決這些問題,就和工匠、廚師和建築師一樣,是工科的工作,而非理科的工作。
藝術表達和商業市場平衡
另外,王紅衛還提出一點,新人導演不要試圖尋找藝術表達和商業市場的平衡。「藝術表達就是藝術表達,商業圖謀就是商業圖謀,『既要又要』會害了一個項目,要藝術表達就要尋找屬於自己的觀眾,要商業圖謀就要『聽人勸吃飽飯』,知道什麼是商業的和大眾的。如果說這是作者元素的商業電影或者說類型潛質的文藝片,都是特別無聊的廢話。所謂藝術和商業的平衡不存在,要達到藝術和商業的平衡其實就已經建立了一個前提,即藝術和商業是對立的,很多好的藝術電影之所以能賣是因為它作為藝術電影一樣能找到受眾。藝術和商業中尋找平衡,就好像黑白之間尋找中間色。所以不要尋找這個平衡,就忠實地做自己想做的影片就可以了。」最後,王紅衛介紹起此次監製的作品,《好喝酒館》是一部即使不了解新疆文化的觀眾也能看懂的電影,而《觀落陰》則是以香港為背景的嚴肅恐怖片,《夜晚的母親》是華語電影中從來沒有過此類設定的科幻驚慄片。
王雪茵表示,與新人導演的合作並非單方面的「扶植」,這些新人導演同時也會帶給她和她的製片公司很多機會,大家共同走完這段旅程。
選擇新人導演進行合作時,她會更關注哪些方面?王雪茵說:「對於新人導演,有的我們能看到完整作品、有的只能看到劇本,很多時候是沒辦法看到更全面的內容的,所以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我最關注的第一點是『選題』,是他們如何用自己獨特的體驗詮釋這個時代及他們想要着重表達的內容;關注的第二點則是『劇本』,劇本的完成度、呈現風格以及內涵。」她解釋,導演技巧的熟練掌握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和積累的專業技能,她並不期待一個新人導演在最開始就能各方面都做到完美,「所以我們更注重的是創作者的想法,以及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我們作為製片方能為這個故事補充什麼。我們公司的創始人饒曉志,他經常告訴我們,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並非要選擇什麼都能做成的導演,而是要關注在我們雙方合力的過程中能夠創作出什麼新的火花。」
製片人對電影進行保駕護航
和新人導演合作的過程是否存在風險?王雪茵則說:「我覺得任何項目都有風險,成熟導演就沒有風險嗎?我不這麼認為。我更看重的是到底為什麼要製作這個電影。最重要的是我們給導演帶來哪些支持。風險是沒有辦法完全規避的,要不然就沒有賠錢的電影了。」
在王雪茵眼裏,製片人的核心職責是對項目的整體的「控制」和「保駕護航」,「這分為兩個方面,我本身既會為成熟導演製片,比如《無名之輩2》《萬里歸途》,也會為新人導演製片,比如《逃出青春裏》《朱童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但這兩者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我的職責也有所不同。」她解釋︰「如果是為新人導演製片,會更側重於『挖掘』『選擇』『碼盤』,最開始就要有清晰的定位,這部電影的定位是作者電影還是商業電影。」她又進一步解釋:「如果這是商業片,就涉及到演員投資宣傳發行等一系列事項。當然,不管是為成熟導演還是新人導演製作商業片都要面臨這些問題,但對於這是新人首作還是成熟導演作品,製片的細節和方向還會有所不同。」
王雪茵認為,導演和製作人作為搭檔,兩者是「背靠背的關係」,她所在的公司曉年青的體系中,製片人和導演之間的分工明確,比如導演負責藝術上的把握,製片人負責商業部分的領航。問及作為製片人如何應對故事進行把關?王雪茵則有自己的思考。「觀眾在觀影時可能更重視故事,但『故事』並非電影的唯一表達,電影是通過『視聽語言』帶給觀眾感受。所以我們在製片時會把這個劇本仔細拆解,它的『故事』是什麼樣的,『視覺風格』是什麼樣的,想傳遞的『情緒價值』又是什麼樣的,在拍攝時進行多方面把握。」
「僅僅從故事角度去理解劇本是不足夠的,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寫得不錯的劇本,但是在呈現為電影時卻沒有辦法讓觀眾感受到其想要表達的內涵,也沒有慾望想要幫這個電影進行傳播。僅從故事角度是無法感受到電影全面的魅力的。」另外,她還提到電影製片之初會做好定位,如果是類型片,就要明確這個電影的風格、視覺奇觀、情感投射以及賣點,如果是作者電影,則要明確觀點議題是否新鮮,有什麼切角能表達對時代的觀察。她認為製片人更類似於「產品經理」的概念。
合作時注重信任和互相配合
王雪茵表示,電影是群像合作的工作,沒有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全部工作。「一定是要彼此之間互相配合。」但如果在創作的時候互相存在分歧,他們也會採取一些方法幫忙解決這些分歧,第一個方法是「外援」,她說:「拍攝初期可能會通過詢問AI,或者請策劃和監製等方法,通過第三方的幫助在大家意見不一樣時進行求同存異。第二點則是『信任』,尤其在拍攝過程中要相信導演,新導演也是在不斷地『試錯』,沒有人是不犯錯的,所以要給予對方充足的信任。第三個手段是『調研』,在意見不一樣時會通過模型等調研方式進行綜合判斷。」最後,王雪茵介紹自己此次帶來的製片作品,由王通導演、屈楚蕭和萬茜主演的電影《長夜將盡》,她說:「該電影探討的第一個話題是老齡化,第二點問題則是如何看待生死,這兩個話題都是非常當下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