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日前舉行「AI新浪潮——創新電影 輝煌未來」研討會,探討香港如何以AI技術煥發「東方荷里活」榮光。 浸大供圖
●浸大在本屆FILMART的展館展示以人工智能開拓的創新藝術科技項目。 張岳悅 攝
●浸大FILMART展館設有虛擬實境項目供參觀者體驗。 張岳悅 攝
●今屆FILMART首次推出「人工智能影坊」(AI Hub)試點項目,展示並探討AI技術如何革新影視製作流程。張岳悅 攝
●《寒戰》系列導演﹑編劇陸劍青。陳藝 攝

自人工智能(AI)問世以來,全球各界都在思考如何將AI更好地應用於各行各業 ,對香港而言,在應用AI的多種可能性中,電影產業無疑是一大重點。從上世紀發展而來的香港電影業,有着極為活躍的創作氛圍和深厚的產業、人才積累。去年的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的出色表現,亦展現着港產片在新時代下蓬勃的創作潛力和走向世界的極大可能。AI目前在電影行業的應用現狀如何?面對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香港電影如何抓住機遇,以科技創新煥發「東方荷里活」的輝煌?如何以AI賦能香港電影產業,推動更多港產片走向世界,傳遞香港特色和魅力?都是香港各界密切關心的課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在早前由香港浸會大學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舉辦的「AI新浪潮——創新電影 輝煌未來」研討會中,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指出:「在科技和藝術結合下,AI正在重新定義電影創作從編劇到製作的每一個環節。」他透露,電影學院和計算機學系將會攜手打造AI新模型,在這個新時代引領前沿科技。浸大電影學院總監金信同教授認為,值此機會,香港更應努力加強人才培育。而浸大電影學院正籌備建立人工智能電影製作中心,旨在助力香港「成為人工智能電影行業的領導者」,重振香港電影的輝煌。

AI激發電影創作者的新想法

《寒戰》系列電影導演、編劇陸劍青認為,AI的應用對於行業有較大利好。比如在傳統拍攝方式中,如果要拍攝同一個演員的不同年齡段的片段,便需要再度化妝、造景、逐格拍攝。但是目前以AI技術,便有希望通過較低的成本生成更好的效果,最終將反映在電影票價和真實的利潤收入上,對於業界經營和觀眾都是好事。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陸劍青說:「舉例講,如果現在一家大小齊齊去電影院看部片再加上吃飯、停車,費用要近千元。」但如果成本降低,看電影的費用降低,對於讓更多人走進影院支持電影,有直接的幫助。他進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術並非「替代」電影人工作,相反應成為激發電影創作者新創意、新想法的一大助力。他認為,如今電影觀眾的觀影口味和審美偏好相較之前已經有極大提升,一般質素的電影已經難以再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這一客觀的現實更要求電影人要加大創新思考,以及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作為電影導演,要同觀眾賽跑,力求作品出其不意、精益求精。」

然而從科技成果的研究到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離不開學界、政府和企業的通力合作。立法會議員邱達根表示,香港各界不應拘泥於本地,「要放眼國際市場,走出去以尋求更大機會和發展空間。」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鄭松岩博士稱,作為港府重點支持的數字創新重地,香港數碼港將繼續作為革新技術的橋樑,積極協助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與業界攜手打造科技和藝術共生的創意生態圈。

浸大推「MotionGPT」動作演繹智能體

美亞娛樂資訊集團董事總經理李燈旭則更關注AI技術如何提高行業效率的問題,他指出當前港片的產量低於過往,如果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降本增效,幫助電影人及從業員加快創作,方能真正讓全行業得到實惠。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香港電影始終在世界影壇佔有一席之地。成功的類型包括功夫片、槍戰片、警匪片、武俠片等都以「動作」見長,在香港這方土地上也誕生了以李小龍、成龍、甄子丹為代表的一眾國際動作明星。浸大電影學院前總監陳學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動作片」作為香港電影的一大招牌優勢,人工智能技術的得當應用定能使這一優勢加以深化。

他提到由浸會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陳杰團隊研發的「MotionGPT」即是用於電影與動畫產業的動作演繹智能體。據介紹,這一應用能夠通過學習大量不同的動作數據,自動生成連貫而真實的動作序列。在這一技術的加持下,很多動作片當中難以實現的拍攝場景,例如高空墮樓起身的瞬間、演員對打中細節的處理,都有可能借助AI手段實現更加精彩、逼真的效果,使得港產片「動作」的優勢再上一個新台階。

「MotionGPT」亦可應用於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通過採集、學習例如傳統舞蹈、傳統武術的動作,「MotionGPT」將能持續生成並留存其完整的動作庫和特質,並可在後續應用於教學等場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傳統技藝在傳承中「後繼無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