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珊 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
政府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醫務衞生局發言人表示,預計明年實施改動後,政府資助率將由現時大約97%降至94%,預計2028年和2030年再檢討成效,探討是否需要再作調整,目標2030年再降至90%;又指相信新收費將改變市民使用服務的模式,但難以預計對使用人次的具體影響。
確保公共財政可持續性是香港發展的重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公立醫院收費改革不會削減政府在醫療的投放。昨日盧寵茂強調,政府的承擔並無改變,相關收入同樣會投放到醫療範疇,重申改革是希望做到能者共付及輕症共付,以幫助更多「貧、急、重、危」疾病的病人。政府優化公共醫療資源分配,將有限資源用於最有需要的弱勢人士身上,更好地保障基層市民健康,促進社會公平共融,此次改革方向正確,值得支持。
較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到,醫管局將制訂遺傳及罕見病目錄,並發展精準醫療,重視中風、癌症等嚴重長期病患,考慮將更多創新藥物加入資助藥物安全網。
為改善公共財政,善用資源,政府有必要以「用者自付、能者多付」的原則,更有效地運用醫療資源,妥善照顧有需要的市民。醫務衞生局推動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採取醫療費用共付模式,在醫療改革邁出重要一步。未來,當局應繼續促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優化自願醫保計劃,鼓勵多方共同承擔醫療開支,增強公營醫療服務可持續性。
政府宜提高自願醫保的扣稅上限,提升社會參與度。考慮到每年約有2萬名65歲以上長者確診癌症的情況,政府可考慮提高高齡人士投購自願醫保的扣稅上限,以加強對此高風險群組的醫療保障支援,同時鼓勵子女為父母投保,不僅能夠強化家庭互助精神,更能實現社會共同承擔的理念。
與此同時,現時自願醫保對於非手術的治療藥物保障範圍不夠明確具體,藥物承保範圍缺乏明確標準及規範,限制了受保人使用創新療法及新型藥物的機會。
因此,政府須釐清自願醫保藥物報銷範圍及擴大保障範圍,為病患提供更全面及更具透明度的治療方案,讓手術與標靶治療及生物製劑治療配合,提升治療效果,可以鼓勵更多市民使用自願醫保的保障方案。
相信政府、企業、市民攜手合作,共同承擔,可推動香港醫療深化改革,築構更大更密的安全網,亦為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注入持續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