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香港牙齒酸蝕頗為普遍。香港預防齒科學會上月進行的調查,96%的25至45歲港人出現牙齒酸蝕,較17年前的同類型調查增加了4%。而港人眼中的健康飲食,可能是牙齒酸蝕的元兇,45%的受訪者選擇「以酸代甜」,例如以檸檬水代替含糖飲料;24%以少食多餐方式進食等。還有58%的人採取不當的處理方法,如漂白牙齒或過度刷牙,反而損害牙齒。香港大學朱振雄教授指出,經常攝取酸性飲料和食物是導致牙齒酸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運動飲品、檸檬茶、啤酒及凍碳酸水等。
預防齒科學會提醒市民,長期的酸蝕會導致牙齒變薄、變脆,易於斷裂,受損的牙齒甚至可能需要拔除。建議港人應在健康飲食與鞏固牙齒「第一道防線」琺瑯質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出現牙齒酸蝕的徵狀,應及早就診,並根據牙醫的建議選擇有效修復琺瑯質的牙膏。由於牙齒酸蝕問題乃長期不良習慣所致,學會建議市民建立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避免正餐之間進食攝酸性食物/飲料;進食酸性食物/飲料後不要即時刷牙;注意胃酸倒流及精神健康問題對牙齒健康影響;嘔吐後用水等漱口;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保持口腔清潔衞生;以及定期接受牙科醫生檢查。
學會介紹,牙齒酸蝕是指牙齒表層的琺瑯質受到酸性物質的侵蝕。其成因包括經常食用高酸性食物或飲品、嘔吐或胃酸倒流。牙齒酸蝕可能導致牙齒敏感,患者在食用冷熱甜酸食物或飲品時,或在刷牙時會感到刺痛,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影響牙髓,引發劇痛。此外,牙齒酸蝕造成的損害是不可逆的,琺瑯質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或再生。如果不加以適當處理,牙齒將持續受到酸蝕,最終導致牙齒變薄、變脆、易斷裂,甚至需接受繁複且昂貴的治療,影響外觀及生活質素。
為了解港人飲食習慣及最新牙齒酸蝕情況,香港預防齒科學會邀請朱振雄教授今年2月中下旬進行網上調查,共成功訪問了1,452名25至45歲的受訪者,並將結果與2008年的同類型調查進行比較。調查結果顯示,96%的受訪者出現至少一項牙齒酸蝕的徵狀,較17年前(92%)增加了4%。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0歲,平均徵狀已出現約5年。儘管95%的受訪者擔心牙齒酸蝕的徵狀,例如牙齒變細(69%)、邊緣變薄或有崩缺(65%)、以及牙齒變黃(62%),但對牙齒酸蝕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只有六成(59%)的受訪者聽過牙齒酸蝕,仍有三成(31%)的受訪者無法辨別牙齒酸蝕的徵狀,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26%)則不能肯定或誤以為牙齒酸蝕與蛀牙相同。
朱振雄教授表示,琺瑯質的臨界酸鹼值pH約為5.5,任何低於此值的溶液均可導致琺瑯質被酸蝕流失。現在不少酸性飲料中加入糖分,使其喝起來「不覺得酸」,這使人容易誤墜牙齒酸蝕的陷阱,例如運動飲品(pH2.9)和檸檬茶(pH3.1)。此外,啤酒(pH3.9)及凍碳酸水(pH4.5)等的酸鹼值亦低於5.5。口水含有鈣和磷,能修復牙齒表面流失的礦物質,促進牙齒的再礦化作用。然而,中和口腔酸性和產生再礦化作用需要時間,若少食多餐或頻繁進食,口水可能來不及進行修復。
調查亦發現,12%受訪者不會處理牙齒酸蝕問題,58%受訪者則使用錯誤方法處理牙齒酸蝕問題,包括用牙線、洗牙、漂牙、進食後立即刷牙及大力刷牙等,朱振雄教授表示,這些方式不但無法改善,部份更有可能加劇損害琺瑯質。近半港人30歲或以前開始出現牙齒酸蝕,當中逾半以錯誤方法處理,最終可能需要接受繁複及昂貴的治療,否則可能需要拔除;持續的牙齒敏感亦影響進食,情況令人憂慮。另外,不少受訪者以為牙齒酸蝕(55%)是正常老化現象,然而牙齒酸蝕可以透過良好飲食及正確的牙齒護理習慣作預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