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岳悅)為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由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廣東教育出版社、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辦的「中國歷史主題活動校園行」專題講座暨學與教交流活動日前在港舉行,吸引多位香港中學歷史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參與,現場交流互動氛圍活躍。
多維視角解碼嶺南文明
活動特邀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粵教版香港《中國歷史》主編黃牧航,面向香港中國歷史科教師,以「良渚文化:從遺址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及「南越國與嶺南文化:從文物考古認識香港發展」兩大主題,讓香港師生能夠從遺址及文物考古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香港發展。

通過對香港及內地教材的對比,以及在歷史教學中對文物圖片、地圖、考古遺址及科技資訊的運用,黃牧航串聯起良渚文化與南越國之間的文化基因關聯。他特別指出了香港與內地在這兩個主題上教學側重點的不同,並以此為案例,向香港教師傳授如何將《中國歷史》教材與現實文物考古最新成果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課堂記憶點,讓歷史課不再停留於照本宣科。
本次講座另一位主講人為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梁延敬老師,他以「如何籌辦跨科與跨校協作活動推廣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為題展開分享。他現場演示了如何將歷史教學與中文科、閱讀課、公民與社會科、視覺及藝術科、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等跨學科結合,再加入學生反思學習的環節,讓學生能夠在跨學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學習欣賞中華文化,並提升價值觀認同感。「讓歷史成為跨學科教學的紐帶。」他提出的「中史+AI科技+戲劇藝術+非遺」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發教師熱烈討論,體現了跨學科視角下的歷史課堂創新實踐。據悉,他所在的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專門設有中華文化館,為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優良的學校環境,通過豐富的校本文化活動,為學生築牢文化自信的基石。

粵港共研 讓教材「活起來」
在教學交流環節,黃牧航與梁延敬向本地教師分享了初中歷史課程實踐及經驗,現場參與的教師也提出了中國歷史科目教學中長期困擾師生的幾大問題,與二人展開深入溝通,粵港兩地教師圍繞初中歷史課程的本土化實施展開深度對話。通過「良渚文化」及「南越國」兩課的教學設計案例,展現如何將考古發現、地方史志與通關文牘等素材轉化為角色扮演、情境辯論等課堂活動,將《中國歷史》教材內容與課堂實踐相結合,共同推廣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
參與講座交流的老師表示,這是一場歷史教育的「及時雨」。「本次活動破解了香港歷史教學中的兩大痛點:如何用生動證據回應學生對『本土史』的碎片化認知,以及怎樣設計符合青少年興趣的跨學科文化活動,黃教授與梁主席提供的學習支架讓人耳目一新。」屯門裘錦秋中學的歷史科主任張鎮良老師分享了他的心得感受:「黃教授展示的良渚文化及南越國的歷史資料極具震撼力,通過影像和地圖的展示,這種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對話,比任何理論說教都更能讓學生理解『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
深圳坪山中學的周曉爾老師專程來港參與活動,她表示:「香港同行在跨學科整合方面的創意值得我們學習,豐富的活動讓教材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了可觸摸可互動的情境性學習體驗,這樣的交流活動很有意義。」
共築大灣區協同教育橋樑
自2023年10月以來,廣東教育出版社策劃並主辦了「中國歷史主題活動校園行」系列活動。作為2024年粵港澳教育合作重點項目,「中國歷史主題活動校園行」後續將開展教師互訪研修、學生研學夏令營、灣區歷史知識大賽等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不僅促進香港師生從文物中讀懂中華文明脈絡,更將深化大灣區教育資源共建共用,為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提供持久動力。
正如黃牧航教授所言:「當香港學生在良渚文化玉琮上的複雜紋樣看懂中華文化起源的影響力,他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扎根歷史、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未來,此系列活動將會更加多元化,在面向學生開展工作坊的同時,也將面向教師進行更多的培訓與講座交流活動,讓更多本港師生在交流歷史教學及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全面地探究自身文化根源,推動粵港澳地區的歷史文化交流,深入了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也更加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成就,厚植家國情懷,共創大灣區未來美好圖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