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楚嘉提醒市民,電子支付工具戶口同銀行賬戶一樣,都是「唔租、唔借、唔賣」。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去年8607人涉相關罪行被捕升44% 長遠損港國際金融中心美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2024年,香港警方因涉及洗黑錢罪行拘捕了8,607人,比2023年增加了44%,顯示洗黑錢活動有上升趨勢。其中,大部分案件涉及利用傀儡戶口進行資金轉移,而可疑交易報告數量亦大幅上升,反映洗黑錢犯罪的手法愈加隱蔽和複雜。香港警務處財富情報及調查科警司冼楚嘉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洗黑錢犯罪通常與詐騙、販毒等上游罪行緊密相連,其中八成以上的案件涉及詐騙。他強調,洗黑錢不僅是犯罪集團隱藏非法得益的手段,其活動還對金融系統和經濟穩定構成嚴重威脅:「長遠甚至會損害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隨着洗黑錢手法日益多樣化,警方正從加強執法效能、法律框架、國際合作與宣傳教育等多方面,全面應對這一挑戰。

集團式犯罪與本地傀儡戶口增加

疫情期間由於出入境限制,犯罪集團的手法由利用鄰近地區人士轉為招攬本地人提供傀儡戶口,當中包括低收入人士、家庭傭工、學生,甚至連專業人士都會被招攬。冼楚嘉指出,這些傀儡戶口的持有人有時誤以為自己並不直接參與和資金有關的非法活動便不屬犯罪,並往往被犯罪集團以賺快錢及高額報酬利誘交出自己的個人戶口供清洗黑錢。有些個案中,這些傀儡戶口持有人更會被犯罪集團限制自由,例如留在犯罪集團用作運作中心的酒店房中,直至完成所有非法交易才可離開。

2022年,警方破獲了一個以本地居民為目標的洗黑錢集團。犯罪集團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招攬傀儡戶口,並安排他們到酒店房間留宿,協助申請銀行戶口。其間,集團成員要求他們交出手提電話、網上理財的登入資料、密碼及相關電話卡,並對其實行24小時監視,直至整個開戶程序完成。每位傀儡戶口持有人每天可獲得2,000港元作為「報酬」。

犯罪集團用電子支付加速資金轉移

隨着科技的迅速發展,犯罪集團越趨利用電子支付工具和虛擬資產來加速資金轉移掩蓋犯罪得益的流向,為執法部門帶來新的挑戰。冼楚嘉指出:「例如FPS(轉數快)等電子支付工具的即時交易功能,讓犯罪集團能在短時間內通過多層轉賬分拆資金,增加警方追蹤的難度。」

虛擬資產的興起則為洗黑錢犯罪提供了更隱蔽的途徑。冼楚嘉表示:「虛擬資產因其匿名性、交易即時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成為犯罪集團的新興工具,尤其是在跨境交易中,虛擬資產的流動性大幅增加了資金追蹤的難度。」犯罪集團可能通過場外交易商將現金轉為虛擬貨幣,再利用多層轉移進一步掩蓋資金流向,甚至實現跨境洗錢。

傳統手法仍屬罪犯「常用工具」

雖然科技進步令洗黑錢手法更加多樣化,但犯罪集團仍然會透過現金購買貴金屬等傳統方式來掩蓋資金來源。冼楚嘉解釋,這類手法雖然看似簡單,但因涉及大額現金交易,加上金條、珠寶等物品的高流動性,依然是犯罪集團的「常用工具」。

2020年8月,兩人在香港一間連鎖珠寶零售店以5,900萬港元現金購買了600件黃金條。當零售商詢問其購買背景和資金來源時,兩人支吾以對,無法提供合理解釋。警方介入調查後發現,該筆交易與兩人的背景明顯不符。其後警方進行拘捕行動,搗破了一個透過現金購買貴金屬的跨境洗黑錢集團,拘捕了5名骨幹成員及檢獲以千萬計的現金及金條。

面對洗黑錢犯罪手法的快速變化與多樣化,警方採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針對利用傀儡戶口的洗黑錢集團,警方與律政司合作對案件申請加重刑罰。冼楚嘉指出:「加重刑罰不僅能有效震懾犯罪集團,還能向社會傳遞出參與洗黑錢行為的後果非常嚴重。」

在一宗2022年的集團式犯罪案件中,警方成功拘捕15人,其中5名核心成員因利用傀儡戶口洗黑錢被定罪,法庭根據《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加重刑罰,刑期增加30%至33%,5人最終被判處26個月至75個月監禁。

針對洗黑錢犯罪的跨境性特徵,警方持續強化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刑警平台建立的止付機制,並與內地反詐中心合作,破獲多宗跨境洗黑錢案件。冼楚嘉表示:「跨境合作能有效追蹤資金流向,阻止犯罪集團利用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差異逃避法律制裁。」

合作推電子平台 增銀行情報共享效率

在與持份者合作層面,警方亦與金管局和銀行公會合作推出了FINEST電子平台,提升銀行之間的情報共享效率,形成聯動風險管理和監察機制。冼楚嘉解釋:「當某間銀行發現問題戶口時,平台能迅速將相關資訊分享給其他銀行,從而更有效地監控和攔截可疑資金。」該平台目前涵蓋公司戶口,金管局已於2025年提出修改《銀行業條例》,以納入個人戶口的資訊分享。目前該平台已有10間銀行參與,現正研究如何擴大參與機構數量,以進一步完善金融監察網絡。

此外,警方積極運用科技提升執法能力。自2021年起,警方積極開發「財務數據分析平台」,將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分析可疑交易報告,快速識別異常交易模式。同時,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發的「CryptoTrace」虛擬資產追蹤系統,專門針對虛擬資產相關犯罪,已在多起案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提升了執法效率。

虛幣匿名增執法難度 與時並進製系統追蹤

近年來,虛擬資產與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為洗黑錢活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渠道,令執法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香港警務處財富情報及調查科警司冼楚嘉指出,虛擬貨幣的匿名性、金融科技加速資金流動的特性,以及監管仍在發展階段,均讓犯罪集團更容易隱藏資金來源,增加執法的複雜性。

虛幣掩蓋資金來源

警方於2022年成功破獲一個洗黑錢集團,該集團利用傀儡戶口的銀行卡轉移犯罪得益。犯罪得益匯入戶口後,集團即時指示成員通過自動櫃員機提款,隨後將資金交由場外交易商以現金購買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和USDT。此過程中,虛擬貨幣的匿名性進一步掩蓋了資金來源,令警方的追蹤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冼楚嘉表示,虛擬貨幣(如比特幣、USDT)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讓犯罪分子利用此特性隱藏犯罪得益的來源。例如,犯罪集團會利用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或場外交易商將犯罪所得轉化為虛擬貨幣,再迅速分散至不同司法管轄區,令警方的追蹤工作變得更為困難。

部分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特別是場外交易商)尚未被納入反洗黑錢監管框架,這些交易商的客戶盡職審查程序和質素比較參差,導致交易記錄不完整,為犯罪集團提供了便利。

冼楚嘉補充,金融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犯罪集團的洗黑錢效率。例如,FPS(轉數快)等實時支付系統讓資金的轉移幾乎可以瞬時完成,犯罪分子可快速拆分資金,進一步隱藏資金流向。

夥大學研發系統鎖定犯罪網絡

為應對虛擬資產帶來的挑戰,警方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發了「CryptoTrace」虛擬資產追蹤系統。該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虛擬貨幣的流動路徑,最終成功鎖定了多宗虛擬資產洗黑錢案件中的核心成員及其犯罪網絡。冼楚嘉表示,「CryptoTrace」系統的啟用,對追蹤虛擬資產交易的可疑模式起到重要作用。該系統結合區塊鏈技術,能夠精確定位犯罪資金的轉移,已在多宗案件中發揮關鍵作用,並為警方在虛擬資產執法領域贏得了國際認可。

自2021年起,警方積極開發「財務數據分析平台」,該平台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分析虛擬資產交易中的可疑模式,進一步提升執法效率,並加強對跨境洗黑錢活動的監控。

香港警方還與國際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展開合作,建立虛擬資產攔截機制,針對跨境犯罪活動進行攔截。2024年,警方成功攔截超過數億港元的虛擬貨幣,顯示出該機制的初步成效。冼楚嘉強調,通過國際刑警平台共享情報是打擊虛擬資產洗黑錢的關鍵。警方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合作,追蹤犯罪得益的跨境流向,並加快攔截速度。

加強培訓警員 引入先進技術

冼楚嘉指出,警方將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執法人員對虛擬資產和金融科技的應對能力,並持續引入先進技術,提升交易分析和追蹤效率。

在公眾教育方面,警方將聚焦於虛擬資產洗黑錢的風險,提醒市民不要出租或出售虛擬資產錢包或交易賬戶,避免淪為犯罪分子的工具。

●警方財富情報及調查科人員到大學舉辦反洗黑錢講座。受訪者供圖

去年逾7700被捕者為傀儡戶口持有人

洗黑錢犯罪不僅威脅香港的金融穩定,更讓普通市民可能無意中成為犯罪集團的工具。警方數據顯示,2024年因涉及洗黑錢罪行被捕的人數高達8,607人,較2023年的5,977人上升了44%。其中,超過7,700人為傀儡戶口的持有人,反映出洗黑錢犯罪滲透的深廣程度。面對此嚴峻挑戰,香港警務處財富情報及調查科警司冼楚嘉表示,警方透過加強阻嚇及公眾教育,致力從源頭打擊洗黑錢犯罪。

聲稱「不知情」 仍可判有罪

根據香港法例,當一個人明知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某些財產來自犯罪活動,卻仍然處理這些財產,便構成洗黑錢罪。即使當事人聲稱「不知情」,如其行為被法庭認定存在合理懷疑,仍可能被判定有罪。出租或出售銀行戶口而涉案的傀儡戶口持有人無法以「不知情」為理由免責。冼楚嘉警司強調,洗黑錢罪的法律後果極其嚴重,最高可被判處罰款500萬港元及監禁14年。警方近年與律政司合作,針對涉及傀儡戶口的案件引用《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申請加刑,部分案件刑期增加30%以上。

洗黑錢犯罪手法日益複雜,犯罪集團不僅以金錢利誘市民出租或出售銀行戶口,還利用虛擬資產的匿名性與便利性,招募傀儡提供虛擬資產錢包或是進行有關交易清洗黑錢,令普通市民就算沒有參與上游罪行亦會捲入犯罪行為。冼楚嘉警司指出,針對這些風險,提升公眾對洗黑錢的認識是警方工作的重中之重。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