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不到百日,已接連針對中國宣布多項貿易措施,然而彭博社報道,在中國推出反制後,中國在1月和2月進口美國棉花、汽車和部分能源產品數額暴跌。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彭波指出,中國無懼特朗普的貿易戰。
在今年頭兩個月,中國對美國棉花的採購較去年同期驟降近80%,大排量汽車進口急跌近70%,而購買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氣則下降超過40%。彭博社報道,所有這些產品均受到中方反制措施的影響。
美國在過去6周不斷推出貿易措施,中國為此作出回應,預計未來數月雙方之間的摩擦還將持續。彭博社稱,這創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商業活動成本。中國企業小包裹對美出口在2月呈下降趨勢,而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以及其他美國公司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以彌補關稅成本。
同時,中方瞄準的部分美國產品不降反增。在中國3月徵收新關稅前,大豆進口增加近50%,達到42億美元(約326.56億港元),處理器和芯片的購買幾乎翻倍,令到從美國進口總額在今年頭兩個月增加2.7%,達到近270億美元(約2,099億港元)。
擁完整產業鏈抗衝擊能力強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彭波分析稱,特朗普試圖透過交易的不確定性給對方施加心理壓力和判斷失誤以獲利。但經過8年多的適應,各方已知悉其手段雖表面上有所變化,但實際招數有限,對中國亦不會有太大效果。
彭波指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降低,中美貿易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例已從2002年的21.5%,降至2024年的約11%。此外,中國佔全球出口份額向上,從2018年的12.8%升至2024年的14.5%,而美國則從2018年的8.6%降至2024年的7.5%。
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地位穩固,是全球唯一一個覆蓋所有工業類別的國家,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抗衝擊、抗風險能力強。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達30%以上,約是美國的2到3倍。即使美國加徵關稅,中國仍能透過供應鏈議價權轉嫁成本。
中國「制裁-突破-反超」循環已成形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對中國的科技進行封鎖破壞,反而促使中國快速產業升級,形成「制裁-突破-反超」的循環。中國亦具備精準反制能力和戰略韌性,並能透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東盟、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合作,有效分散對美貿易風險。
彭波強調,特朗普2.0時期對華貿易戰的本質是一種「政治表演」和「小丑遊戲」,透過加徵關稅迫使中國讓步,自己見好就收,其實就是一種「戰術性訛詐」,同時展示對華強硬姿態以迎合選民。然而不同於墨西哥和加拿大尋求主動談判,中國連續推出反制措施,令特朗普不得不承受貿易戰帶來的痛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