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醫院急症室昨午有眾多病人輪候睇症。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香港特區政府即將完成公立醫院收費檢討,急症室病人或由現時劃一改為按病情收費,其中危殆及危急患者免費,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三類病人的收費將有所提高。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佔比多達55%,是次改革旨在加強對急重與危疾病人的保障,同時改變非緊急病人等到急症室求診的習慣,讓大眾更善用急症室服務,「急重、危疾病人早一分鐘得到救治,就有更大機會救回一條命!」醫院管理局會將收費調整後的額外收入全數投入於提升相關醫療服務,包括將更多有需要病人納入安全網,有需要的病人的醫療費用有機會獲得減免,或無需額外自費,就可以獲得處方較佳的藥物。

特區政府目前對公立醫療系統的資助率約97%,市民只承擔2.2%,以急症室收費為例,目前劃一為180元,但每名病人的平均成本為2,400元。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急症室收費調整的目的,是引導市民珍惜急症室資源,以服務真正的危急病人。現行綜援人士、高齡長者生活津貼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減免機制將繼續有效,同時進一步降低減免門檻,包括考慮危殆、危急病人費用豁免。

精準幫助有需要病人

徐錫漢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醫管局希望透過收費改革,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得到精準幫助,同時加大對急重與危疾病人的保障,避免「大病致貧」情況發生。

●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醫院供圖

他表示,在收費改革後,將會有更多有需要的病人被納入安全網。這些病人的醫療費用有機會獲得減免,而醫管局有更多資源投入到藥物方面,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只需支付標準藥費,就可以獲處方現時需要額外自費、效用較佳的藥物。

事實上,有不少市民「貪方便」將急症室當作普通門診使用,導致急症室負荷過重,令醫護人員壓力倍增,同時也令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的救治工作受到影響。徐錫漢透露,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佔比多達55%,緊急、危急及危殆病人共佔約45%。徐錫漢表示,急症室夜間人手一般較日間少,但病人的危急情況無分晝夜,急症室晚上必須集中精力搶救最危急的病人,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難免要輪候較長時間,建議該類病人在評估過自己並非那麼緊急後,應盡可能考慮等到日間找私家醫生或其他門診求助。

拯救生命須爭分奪秒

他強調,讓急重、危疾病人早一分鐘得到救治,就有更大機會救回一條命,「例如有人突然心肺痛到流冷汗、差點休克,應該盡快叫救護車送到急症室,一旦心臟病發延誤診治可能會令心肌壞死,所以急症室人手需要確保這些病人優先得到適切治療。」

徐錫漢明白改革難以改變所有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的求診習慣,他也體諒病人不一定能精準評估自身狀況,「例如半夜突然肚痛得很嚴重,可能到急症室後經過初步休息後已沒有那麼痛,最終被護士評估分流為次緊急,但病人評估時認為是緊急而去急症室也是無可厚非。」

盧寵茂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提到,特區政府將加強公眾教育,改變市民就醫的習慣,減少濫用急症室,並推動基層醫療服務作為輕症的首選。醫管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鼓勵市民透過「治未病」減輕身體出現急症的風險,包括建議45歲以上市民每年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有否高血壓等情況。特區政府和醫管局已優化便利市民預約門診等服務的電話預約系統及HA Go手機應用程式,並會每小時更新籌數等,希望市民可以更好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本報直擊】市民望加幅勿太高 免忍病不敢就醫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下午在聯合醫院急症室所見,不少求診人士要長時間等候。69歲的溫先生由於前列腺疼痛到急症室求診,表示已等候近4個小時。

盼加費後縮短輪候時間

溫先生支持急症室調高收費,希望可以加快輪候時間,「我的前列腺痛了快一個月,但是門診怎麼都預約不上,今天真的痛得受不了才來急症室,沒想到到場還要等好幾個小時。希望加費之後,可以不用等得這麼久。」

他透露,自己從事大廈管理員工作,每月收入扣除房租、日常生活開支後僅剩4,000元,故雖支持加費,但也不希望收費太高,以免自己有病痛時不敢到急症室求診。

廚師施先生昨日因為用刀不慎,手指被劃傷。他經初步包紮後,在急症診大堂已苦等近五個小時。他表示,支持增加急症室收費,「我認為可以加費,但不要加太多,否則很多公公婆婆有病痛時都不敢看病。我覺得公院的急症室收費可以是私院的一半就好。」

文先生昨日陪同腹痛的母親到急症室求醫。他表示可以接受公院急症室加費,但期望增幅不要太高,建議相關收費增至200元。

議員倡採「醫生診斷後收費」減爭議

(記者 胡恬恬)目前,醫院急症室已採取了分流制度,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第二級(危急)與第三級(緊急)的界線存在主觀判斷空間,易引發爭議,建議採用「醫生診斷後收費」模式,即若病人最終需入院治療,可免收急症室費用,反之則按情況收費。同時,政府應正視分流機制的執行細節,從分流、診斷到收費建立更清晰的標準。

建議睇急症入院者可扣減費用

林哲玄表示,急症室收費自2017年至今未調整,檢討收費屬合理,而調整的目的,是引導市民合理就醫、調整資源分配。現行的分流制度是由護士初步評估病情等級,對第一級(危殆)的病人,通常判斷清晰,但第二級(危急)與第三級(緊急)的界線存在主觀判斷空間。

「入院代表病情較嚴重,可將急症室費用併入出院結算,到時再計退款或是扣減等具體細節。」林哲玄表示,若病人無須入院,則顯示情況較輕微,收取費用亦合理。

對有消息指,特區政府擬調整輕症病人收費至與私家診所相若,他認為此舉有助引導市民合理就醫,「若急症室收費與私家診所相近,市民自然會衡量時間與金錢成本,選擇更合適的醫療服務。」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