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因范仲淹《岳陽樓記》而聞名。圖為航拍視角下的岳陽樓。 資料圖片

范仲淹(公元989年至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出生不久,父親便因病去世,母親謝氏帶着他改嫁到山東朱姓的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姓名朱說,在繼父家長大。

成年後,他恢復原來的姓名,並且前往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學習期間,每天都是粗茶淡飯,生活十分艱苦。經過數年努力,范仲淹已成為一位博學多才、善寫詩文的年輕學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外派任地方官。

由於他為官清廉,政績突出,很快調回京師。然而,范仲淹不滿朝廷上下的因循和腐朽風氣,對時政弊端多有批評,因此得罪不少官員,多次被貶離京。

自宋初以來,北宋與西北地區的黨項羌人關係緊張,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遣范仲淹及韓琦負責西北防務。范仲淹一方面加強軍事訓練及鞏固西北防禦工事,另一方面對西北各少數民族加以安撫,並且增加互市貿易,互通有無。

在恩威並施下,邊區得以安寧,西北各地軍民都對范仲淹非常感激,而西北的少數民族也十分敬重范仲淹,羌人更稱他為「龍圖老子」(按:當時范仲俺的職銜是龍圖閣直學士,「老子」則有尊敬之意)。

新政未竟 遭貶鄧州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有意改革弊政,便把范仲淹調回京師,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之職,與樞密副使富弼一同主持朝政。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十事疏》,提出改革的十大綱領,大致範圍是整頓吏治,提升行政效率,以及改善農民生活。宋仁宗採納了《十事疏》的改革建議,並以詔令形式頒布推行,史稱慶曆新政。

新政推行期間,一批貪污受賄、欺壓百姓的官員被革職查辦,另外一批尸位素餐或不稱職的官吏,被清除出官場,結果大大提高了各級官府衙署的行政效率。此外,農民生活得到改善,而政府多年來財政入不敷支的情況也有所改善。

然而新政觸動了大批保守及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他們紛紛聯合起來對改革發動攻擊和抵制,誣衊范仲淹、富弼和歐陽修等結為朋黨,並且勾結宮中的太監向宋仁宗中傷范仲淹。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初,宋仁宗對改革的信心動搖了,下詔停止所有改革措施,並且罷免范仲淹參知政事之職,把他貶往鄧州(今河南鄧縣),而富弼、歐陽修等改革派官員亦相繼被貶外放,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便宣布終結。新政雖然失敗,但卻引發了士大夫的論政風氣,為二十多年後王安石推行大規模變法圖強的新政提供了不少思想和理論基礎。

新政失敗難免對范仲淹有一定程度打擊,但他被貶鄧州後依然關心朝廷政事及老百姓的生活。不久好友滕子京來信,邀請他為重新修葺竣工的岳陽樓寫篇文章。范仲淹欣然答應,在鄧州的花洲書院寫下《岳陽樓記》一文。

身體力行「先天下憂」

范仲淹先用典雅優美的文詞,描述了洞庭湖四時不同變化及波瀾壯闊的景色,繼而借景抒情,勉勵自己及失意的同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達出士大夫不論身在何處,都應愛國憂民。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感動人心,傳誦千古,成為此後歷代無數文人及仁人志士所推崇的處世態度和準則。

總括而言,范仲淹一生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而且勇於嘗試改革,完全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岳陽樓記》亦成為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