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本專欄將陸續刊登古今名聯,介紹其內容及由來,分析其格式與作法,讓讀者認識對聯的體式,並感受所選作品的情味和趣味,體味中華文化藝術的優秀面。
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古代除了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喜歡在廳堂、書房張貼對聯;各行各業亦喜歡於店舖門前張貼對聯,以此作裝飾和招徠,同時為店舖增添一點文化氣息。有些商人為了提高商店的格調和知名度,更會專誠邀請知名文人撰聯,再由書法家書寫。
本期所選兩則對聯來自不同行業,寫法各具特色。其中一聯直接扣緊店舖所賣商品的特點作宣傳,另外一聯則借題發揮,從商品的功用想到人生哲理。
到來盡是甜言客
此去應無苦口人
此聯用於糖果店,描述到店舖來的全部都是「甜言客」,而離開店舖的應該不會有「苦口人」。
上聯寫顧客到來光顧,吃過店裏的糖果後,滿嘴甜蜜,所說的盡是「甜言蜜語」;下聯指客人吃了這裏的糖果後,不但口腔不再苦澀,心情也甜滋滋的,自然不會「苦口苦面」。
這裏的「甜言」除了正襯商品的甜美,同時亦暗指客人盛讚自家出品的糖果;「苦口」則反襯糖果的甜蜜,並從反面表示此店出品必屬佳品,所賣糖果品質優良,呼籲客人要多買一點。
「糖果」最大的特點就是「甜」,而「糖果店」要招徠的自然是「嗜甜一族」。吃糖果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會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撰聯者正抓緊糖果店業務的關鍵,以「甜」貫穿上、下兩聯,充分凸顯所賣商品的特色。
此聯短短兩句,已將糖果店能令人口甜、話甜、心甜的特色表露無遺,而且更巧妙地運用語意的雙關,達到招徠的目的,實在精妙絕倫,饒富趣味。
不是胸中存灼見
如何眼底辨秋毫
這則對聯的大意是說一個人心中要不是具有真知灼見,眼裏又如何能辨別微細的事物呢?
「灼」本義為燒、炙,後引申為照亮、鮮明等意思;「灼見」就是指真確的識見、高明的見解。「秋毫」本是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後常用來比喻極細微的事物。
此聯出於某眼鏡店,然而其內容卻不是宣傳眼鏡的精美或說明眼鏡的功能。撰聯者別出心裁,從眼鏡想到良好的視力,再借題發揮,引申出真知灼見的重要和可貴。
眼鏡固然可以幫助佩戴者調節焦距,矯正視力;然而光有良好的視力,就能夠明察秋毫了嗎?這當然不是。要目光如炬,不受外物蒙蔽,除了得眼清目明,還得具備足夠的知識和縝密的思維。
本聯屬流水對,上、下兩聯為條件關係,一氣直下,意脈連貫;而且立意高遠,指出一個人要有睿智,善於思考,才可以明察秋毫,辨別是非。本聯又善用反問句作結,以加強語氣,增加感染力。
● 本文內容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