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香港特區政府對公共醫療收費的檢討接近尾聲,最快本月底出爐。消息指,急症室非危殆個案的收費或與私家診所看齊,以吸引這類病人流向私營服務。然而,香港文匯報發現除了合法合規的私營診所,坊間還有持牌註冊大藥房化身「山寨診所」。記者連日直擊長沙灣青山道多間註冊大藥房,每日不分晝夜都有病人大排長龍,場面與輪街症無異,無配藥專業資格的店員「醫生上身」,為病人診症及處方藥物。記者成功獲處方類固醇、抗生素等受管制的藥物,收費僅五六十元,五顏六色的藥丸沒有獨立包裝裝在藥袋中,容易造成誤服。香港醫學界指出,店員包辦睇症、處方及配藥,形同無牌行醫罪行。特區政府衞生署根據本報線索,已採取拘捕行動。 

藥房林立的長沙灣青山道,每日不論白天還是入夜,各間藥房門口總是大排長龍。人們不是選購生活用品或普通成藥,而是正宗的輪街症,患不同病痛的市民都耐心地等候,然而這裏並沒有註冊醫生駐場,負責「診症」的竟然是一名男店員。

●藥房店員涉以「無牌行醫」方式為街坊診症兼開藥,引來不少人在門外大排長龍。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家境清貧者買藥當「睇醫生」

在攢動的人群中,不少人面露病容。有人向陪診親友說「周身骨痛」,有人哭訴「皮膚痕咗好耐」,亦有人指「喉嚨勁痛」,其中有一名南亞裔父親帶着年幼女兒前來「求診」。

該名南亞裔父親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其家境清貧,到診所看醫生動輒過百元,急症室目前的收費也逾百元,且要經過漫長輪候,與其排隊大半天,還不如來這家藥房買藥當「睇醫生」,且女兒傷風感冒醫藥費僅五六十元,十分划算。他坦言雖然知道這些「山寨醫生」缺乏醫學背景,但「總好過自己亂買藥」。

店員開藥似茶餐廳點菜落單

香港文匯報記者嘗試幫襯,排了不足半小時就能看症,但見店員「醫生上身」,用純熟口脗展開「問診」:「咩事(來看症)?病發幾耐?有無發燒?喉嚨點痛法?有無痰?」經過簡單而隨便的「問診」,店員沒望記者多兩眼,便自顧自寫下一張「藥單」,過程十足似茶餐廳店員為點菜客人落單多於真正的求醫問診,跳過所有醫學檢查流程,包括不問病史、不理藥物過敏歷史,草草寫了「藥單」就交由另一名店員「執藥」。

●疑是藥房老闆(白髮者)也加入「睇症兵團」,為街坊診症兼開藥,據調查,他並非藥劑師。 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多種藥丸無獨立包裝無標籤

「診症」過程平均只需兩三分鐘,然後記者收到一袋裝滿幾種藥丸的藥袋,每款藥物沒有獨立包裝,藥袋也沒有標籤藥名和用藥指引。只有簡單寫着:「每日三次,每六小時服用一次,每次一粒,飽肚服。」最離譜的是藥袋裝幾款藥丸,容易被調亂,由於藥丸上也沒刻上藥名或藥廠名,一旦誤服,救護人員也不知用哪些解藥。如此草率的操作,完全無視患者的醫療安全。

其後,記者到另外兩間藥房放蛇,嘗試睇病索取受管制的抗生素藥物。據悉,抗生素即使是駐場藥劑師,病人也必須出示醫生證明才能獲處方,屬高度管制的藥物。但放蛇的兩間藥房,所有店員都毫不猶豫地應允處方,完全無須出示醫生處方。

●文匯報記者前往青山道一間藥房放蛇,職員同樣在無醫生紙情況下出售抗生素。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調查發現,公然違規出售管制藥物的兩家藥房,均聲稱有藥劑師駐店,當中一家更在櫃位掛上一位吳姓藥劑師的證書,然而當記者佯裝不適,藉詞想見該名藥劑師時,職員隨即支吾以對說:「佢(藥劑師)無喺度好耐。」

衞生署夥警方執法 拘藥房一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藥房無醫療、藥物專業資格的職員化身「山寨醫生」為病人診症及配藥,隨時造成誤診,甚至將一些嚴重疾病忽略,導致病人病情惡化。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該署日前聯同警方對長沙灣區的藥房展開執法行動。行動中,一名51歲男子因涉嫌違反《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138章)被捕,調查仍然繼續。在調查工作完成後,衞生署會就檢控事宜徵詢律政司的意見。此外,衞生署亦會將持牌藥商的定罪及/或不當行為個案轉交予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以考慮展開紀律研訊。

●涉事藥房違規出售抗生素及多款號稱「獨家配方」藥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138章)規定,獲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授權為「獲授權毒藥銷售商」(簡稱「藥房」)的零售商,可經營包括列載於《藥劑業及毒藥規例》(第138A章)附表10的毒藥表第1部及第2部毒藥的零售業務。屬第1部毒藥的藥物,則只可在藥劑師監督下及在藥房的註冊處所內售賣。屬處方藥物的第1部毒藥,則須在醫生指示下使用,亦只可在藥劑師監督下於藥房憑醫生處方購買。藥房銷售的藥物均需附有符合相關法例及「獲授權毒藥銷售商執業守則」要求的標籤。

不時突擊巡查持牌藥商

發言人表示,《條例》已就藥房銷售的藥物訂明有關標籤要求。此外,由管理局制定相關的「獲授權毒藥銷售商執業守則」亦要求所有由藥房根據註冊醫生的處方配發的藥物,或者由註冊藥劑師配發的非處方藥物,須加上標籤及應包含資料,包括病人姓名、 配發日期、藥房的名稱和地址、藥物名稱、劑量、用法及用量,以及注意事項。

任何人非法售賣第1部毒藥,沒有處方而銷售附表3的毒藥,或售賣沒有適當標籤的毒藥即屬違法,每項罪行最高判處罰款10萬元及監禁兩年。

衞生署會不時突擊巡查持牌藥商(包括藥房)的註冊處所,2020年至2024年期間,共進行約6,050次突擊巡查,同期共處理32宗涉及藥房非法銷售處方藥物而被法庭定罪的個案。在該32宗個案中,罰款最高的個案為港幣7.2萬元(所有涉案罪名總計),亦有被定罪者被判監禁2個月、緩刑3年。

【內情揭密】拍攝醫生處方紙 暗建黑市數據庫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坊間有藥房無視法規,店員公然「醫生上身」,不問病史、不問過敏反應,隨意為病人「診症」及配藥。據知情人士透露,有關亂象存在已久,近來變本加厲,甚至有藥房已搜集一套「黑市數據庫」。

該知情人士表示,藥房職員為方便開藥,每當有病人帶着醫生處方紙前來配藥時,部分職員會暗中拍攝處方紙或藥袋,並將這些資料保存在電腦檔案中,日積月累,便形成龐大的處方「資料庫」,內藏各類奇難雜症的藥方,每當有人前來求醫,店員便按病人病情再參考數據庫資料,配搭不同藥物。

蒐合法醫療紀錄 變個人牟利工具

香港文匯報記者放蛇時,故意表示一直向某醫生求醫,想配回該醫生使用的咳藥水,店員即時「醒水」到暗角處,未幾就向記者出示一支咳藥水說:「×醫生用開的咳藥水。」

「你以為他們真的懂醫學?其實他們靠這個『黑市數據庫』抄藥單。」知情人士直言,這些藥房長期收集病人處方,將不同診所、不同專科的醫生處方的藥物詳情整合,變相將合法的醫療紀錄變成個人的牟利工具。「當街坊帶病前來,他們根本不需要專業知識,隨便輸入一些症狀,就能從數據庫中調出對應的處方,甚至還會按『自己的經驗』加料,配上一些額外藥物增加銷量。」

不問病因過敏史 無視藥物副作用

這種做法不僅僭越藥房的法定角色,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誤診與用藥風險。「醫生開藥是根據病人的個人病歷、體質,甚至過往的藥物反應來決定,但這些藥房根本不會了解患者真正的健康狀況,只是盲目照搬數據庫的『處方』。」家庭醫生李福基痛批,有關行為是無牌行醫,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或藥物相沖。

香港藥學會前會長龐愛蘭近日親身陪同記者到該區觀察,她直斥有關人等的手法離譜。「如果你走進去隨便說一句『喉嚨痛』,不問病史,不問過敏,就直接有人幫你『開藥』,甚至無需醫生紙便開出抗生素,這豈不是『無牌診所』?」

她批評這些店員並非註冊藥劑師,更加不是醫生,「但他們竟然可以像醫生一樣,問診後就配藥,這是極其危險的做法。」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