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人工智能首次問世到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實踐不斷深化,AI新浪潮之風也吹到了時尚界。作為以創意為基石的時裝業,時尚與人工智能跨界結合又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驚喜?早前,一場由文化、時尚與人工智能跨界結合的劃時代盛事「Culture×AI 2024-2025︰國際時裝秀」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登場,多位時裝設計師利用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自主研發的互動性人工智能時裝設計助理系統AiDA創作了40套時裝作品。香港作為國際時尚創新樞紐,擁抱AI時代的變化,香港時尚行業已經用行動彰顯了態度。●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相較於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時尚行業的「創意」特質加倍放大,助力時尚設計師的靈感落地,是當下更緊要的問題。在今次時裝秀中,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行政總裁及總監、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鄭翼雄時裝教授黃偉強指出,「這次展出的作品充分展現了AI如何協助設計師突破創作界限,同時保留了設計師的獨特個性與文化內涵。」
傳統當代元素交匯
在今次時裝秀中,10位國際青年時尚人才蛻變為新銳設計師,並充分運用AiDA系統協助創作,展現出新一代融合性的創作視角。其中內地設計師林詩媚的作品展現了傳統和現代、自然和城市工業的結合創意,她在時裝設計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符號,並結合植物紋理和骨架結構等自然元素,與硅膠及仿生合成材料等現代材料融合,呈現出科技感和美感兼具的設計作品。台灣地區的金蓓雯則以「尚青」 (意思即「新鮮」)為主題,將傳統市場中的新鮮與活力代入街頭服飾的設計。
香港設計師的作品更展現了香港新舊交融、充滿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魅力。例如,張慧儀以本地唐樓建築為靈感,透過巧妙的針織工藝展現了香港獨特的社區文化﹔林穎琛則從傳統粵劇服飾中汲取靈感,展現兼具傳統與現代美感的設計。
同時,AI技術的應用讓一件件服裝作品真正成為設計師「主體意識」的載體,以最大可能性彰顯設計師的前沿理念和主張。本地設計師劉希雅以BDSM文化(虐戀文化)作為創作起點;徐露露則以動物圖騰為主題,展現人與自然的深層連結;黎樂天擅長運用牛仔布與針織材質,探討身份認同、可持續性與全球文化的聯繫。
突破地域文化限制
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國際設計師亦可以利用AiDA來進行無障礙的跨地域創作,將其多元化的思考更好落地。今次時裝秀中,幾位國際設計師的作品也十分亮眼。芬蘭設計師Minerva Skyttä專注於創新和雕塑感的針織設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理念結合,她從家族舊照片中尋找靈感,帶來了富有個人特色的針織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