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郭瀚林 北京報道)「高校的學科專業調整,不僅呼聲高,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高校當下都在大力地採取行動,上海的高校也不例外,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學科專業的調整優化工作。」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舉行的上海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表示,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產業快速變革的當下,高校培養人的具體靶標也發生了變化,因而培養人的鏈條也要相應發生變化,鏈條中最初的一環就是學科專業的設置。
梅兵談到,高校應當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眼下的需要和趨勢,進行學科專業的調整和優化,淘汰掉一批不太需要的專業,增設一批急需的新興的或是面向未來的學科專業,「實際上,現在正在淘汰的一批學科專業,在當時也是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所設置的,所以高校的學科調整優化也是一項常規的工作,只不過近些年,因為時代的變化,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變化,調整的力度和速度大了一些,所以大家的感覺就強烈了一些。」梅兵談到。
據了解,華東師範大學多個學院已開設了200餘門AI相關課程,涵蓋通識、專業及應用等類別,助力學生獲取全面系統的AI知識。學校還專門成立了智能教育研究院,集聚人工智能、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等等多領域的專家教授,共同研究AI應用於教育中的問題風險和解決方案。
教育數字化不能「為數字化而數字化」
梅兵還提出,教育數字化不能「為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應該是教育者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運用、優化不同的工具,並在交互中互相激發、互相賦能,更好促進人的發展。她指出,教育數字化與數字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有根本的不同,並不是簡單的數據驅動,而是完善人與人的聯繫,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實現教育的功能、促進人的發展。
「要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提升人機協同的重要能力。」梅兵認為,人機協同是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因為教育數字化不能僅是智能化產品的簡單運用,更應該是教育者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運用、優化不同的工具,並在交互中互相激發、互相賦能,實現學生能力、教師能力與機器能力的共同提升。
她建議,加快組織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專項培訓和實踐指導,鼓勵和支持教師將切實有效的傳統教育方法與數字化手段相結合,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