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去年在新界東北水域赤洲發現恐龍化石,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屬白堊紀時期大型年長恐龍,而香港文物探知館因此設置「恐龍會客室」,讓市民和遊客可近距離觀看專家和工作人員清修恐龍化石。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發表網誌,指「恐龍會客室」開放短短兩個月,已吸引超過4萬人次參觀。
古蹟辦聯同古脊椎所及漁護署在赤洲發掘了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最大長約70公分。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去年10月簽署《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以開展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培訓、交流等多方面合作。恐龍化石發掘及研究是框架協議下首個合作項目,相關研究發現將進行專家論證,最終研究成果會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研究有助建構灣區恐龍故事
甯漢豪在網誌中邀請古物古蹟辦事處人員,以及香港與內地恐龍專家講解發現恐龍化石詳情,並介紹「恐龍會客室」設施和公眾活動。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指出,這次在香港發現恐龍化石,可將廣東省的恐龍化石發現延伸至最南邊,期望繼續做好恐龍化石清修和研究工作。
古脊椎所化石修理技術員張鵬傑則說,這次研究有助建構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恐龍故事,包括了解遠古時代大灣區一帶生活的恐龍品種、習性和生活環境。
古蹟辦總文物主任蕭麗娟介紹,古蹟辦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庭院搭建的「恐龍會客室」,溫度濕度和照明亮度均有特定要求,並設置「清修區」讓市民近距離觀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專家和工作人員清修恐龍化石,在香港是首次有這樣的機會。「恐龍會客室」並設團體預約導賞服務,並於周末及公眾假期提供公眾導賞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