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時代的地緣戰略,本質是守成大國對崛起力量的絕望反制。然而,控制航道、脅迫盟友、金融武器化等手段,難以掩蓋美國綜合國力的相對衰退。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以單極思維主導霸權的努力終將失敗。當陸權復興遇見技術革命,當南方國家崛起碰撞霸權黃昏,全球秩序的重構在不久的將來必然出現。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航道與資源的零和博弈,而是發展模式與治理智慧的全面較量。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表示,在特朗普2.0階段,他的目標已經變成了「確保美國的全球霸權不被挑戰」。這一戰略轉向,使得特朗普不再滿足於經濟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將中國視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試圖通過全方位的遏制措施,在科技、金融、軍事、供應鏈以及國際話語權等多個領域對中國進行系統性打壓。中美對抗的範圍還可能逐漸延伸至民間交流、文化往來和學術合作等多個領域。中國企業和華人社群在美的生存空間可能面臨收縮,美國政界和輿論可能進一步炒作「中國影響力滲透」,加劇華人群體的社會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歧視性政策或商業限制。此外,中美地方政府及城市間的合作可能因聯邦政府施壓而減少,進一步削弱兩國間的非官方交流。
對於香港方面,梁海明說,美方可能收緊對港人簽證,限制學術、商業和文化交流,同時加強對香港機構、智庫和社團的監管,削弱其在美影響力。經貿與投資關係也可能受到衝擊,尤其是金融合作和資本流動面臨更多限制。此外,特朗普政府可能繼續利用香港議題施壓中國,使美港溝通環境更趨複雜,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獨立影響力也可能被進一步削弱,增加其在美推動民間外交的難度。
DeepSeek拯救歐洲AI
與美國近年「脫鈎斷鏈」相反的是,中國一直謀求與外界合作與共贏,除「一帶一路」倡議等經濟性公共產品外,中國在尖端科技上也從不排斥外國機構的加入,不論是中國空間站,還是高能物理實驗室散裂中子源,均有大量外國科研機構參與合作與研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副院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在邦說,「還有DeepSeek的開源,在人工智能(AI)領域救了歐洲。此前歐洲要用美國的人工智能是要交錢的,中國的開源讓歐洲看到可以在中國人工智能的基礎上成就自己的曙光。讓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可以與中美展開競爭。」
事實上,美國曾經的榮光並非來自特朗普所鼓吹的民粹主義,而是自己和全世界的兼容並蓄,例如解放黑奴運動,不僅廢除了奴隸制,更重塑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威,強化了美國「國家統一」概念,在給予黑人同等教育權後,美國誕生了大量黑人科學家、藝術家甚至於海陸空軍高級軍官,極大增強了美國的戰鬥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