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今日(28日)於深圳前海國際人才港舉辦首屆「技術轉移論壇」——嶺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深港創科合作,是打破兩地創科發展瓶頸的重要一環。嶺南大學獲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今日(28日)於深圳前海國際人才港舉辦首屆「技術轉移論壇」,以「塑造更智慧未來,成就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匯聚逾160名香港及內地的政府官員、頂尖學者、業界領袖等,深入探討「新能源、新材料、新數據、新人文」四大前沿科技領域的最新研發成果及實際應用,為兩地學者與企業之間搭建交流平台和合作橋樑。

嶺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姚新強調:「技術轉移一直被視為高等教育界在教育及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讓大學學者得以將知識、研究成果及技術轉化為切合社會所需的實際應用,推動社會經濟及民生發展。」

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表示,該校未來將會致力增加專利註冊數量、爭取更多資金支持,以及增進校企合作等目標,搭建創新平台,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和推動技術轉移,促進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服務的最後一里路,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並成為數字時代的文理融合型大學。

是次技術轉移論壇亦舉行了多場主題演講,展示多項科創研究的最新成果。——嶺大供圖

是次技術轉移論壇亦舉行了多場主題演講,展示多項科創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遙感新技術、低能耗空氣捕獲二氧化碳、柔性電池、多機器人群體導航的深度強化學習框架、面向智能材料創新的AI平台、衛星熱紅外輻射數據利用、大語言模型及檢索增強生成技術、蚊患風險平台、輪椅手把感應系統,以及袖珍空氣淨化機等多個前沿領域。

嶺大學術暨教務副校長兼林文贊科學計算講座教授陳漢夫,在科學園內的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帶領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系列快速且準確的人工智能算法,運用影像處理技術來檢測及監測心腦血管的健康指標。這項研究專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中的重要標誌物「硬性滲出物」,其不規則形態和模糊邊界特徵為現有檢測方法帶來挑戰。陳漢夫提出了一種準確的監督式對比學習框架,通過深度整合醫學影像的標籤信息,區分不同病變的密度和模糊的病變位置,從而提高對硬性滲出物的檢測準確度,為心腦血管健康檢測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突破。

廣州市南沙區港澳辦、佛山市知識產權局、江門市科技局,以及前海管理局政策研究和制度創新處有關負責人亦出席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