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北極航道

霸權黃昏與多極秩序碰撞 謀控制關鍵航道供應鏈節點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走馬上任後,圍繞格陵蘭島、巴拿馬與加沙的言論咄咄逼人,不僅在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在歐美盟友內部亦引起諸多非議。多名國際關係專家與學者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與特朗普1.0時代相比,特朗普2.0時代更加注重對外戰略調整和地緣戰略競爭,美國將矛頭轉向西半球及全球航運咽喉要道——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與加沙地帶成為其戰略支點。這一轉向背後,折射出美國對自身霸權衰落的深層焦慮:面對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海軍力量的相對衰退,以及美元霸權的去全球化挑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燕石

美國試圖通過控制關鍵航道與供應鏈節點重塑全球貿易體系,進而鞏固其地緣政治主導地位。受訪專家們指出,美國此舉會對亞歐各國特別是美國傳統盟國內部造成遏制與衝擊,強調倚靠海洋霸權而主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難以鞏固當今多極世界的支配地位。

特朗普圍繞格陵蘭島、巴拿馬與加沙的言論,激進得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但翻開世界地圖,一切一目了然。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所扼守的巴拿馬運河,為鏈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位於紅海北部的加沙,不僅是亞非歐三大洲的節點,所扼蘇伊士運河更是印度洋航運往來歐洲的咽喉;格陵蘭島與加拿大所實際控制的是亟待開發、具有極大經濟與戰略價值的北極航線前沿。而中國在上述區域亦有大量投資與海外利益。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特朗普政府的回應是「以點破面」,試圖通過控制關鍵航道與供應鏈節點,重塑全球貿易體系,進而鞏固美國地緣政治主導權。

美國夢想重回「榮光時代」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員院長梁海明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認為,全球貿易總量中,有近90%由海運承擔(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2024預估數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2023年海運述評》數據為約80%),而海上新航線的開闢往往會改變國際經濟格局。他舉例稱,在15世紀,西歐各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開闢,成功使世界經濟重心轉至大西洋沿岸地區。又如由美國主持修建的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開通之後,極大提升了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的影響力,加速使美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認為,全球航運節點控制權確實有助美國重構全球貿易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義桅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特朗普試圖通過控制全球供應鏈、運輸通道的做法,是在進行所謂安全抵消中國影響力的行為。「當年美英通過控制蘇伊士與巴拿馬運河,控制全球貿易的運輸線,鞏固和加強盎格魯薩克遜的世界支配地位。特朗普也想重回當年巔峰的榮光。」王義桅指出,若美國上述戰略調整能成功,在短期內可以令美國通過申索關稅、運河通行費、敲詐別國領土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美元危機。但美元霸權就像是毒品,特朗普也很難阻止國際金融資本對美國的挾持,這使美國想要再度工業化的同時還要維持美元霸權的戰略夢想難以兼顧。

從亞太收縮到強化西半球的戰略轉向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副院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在邦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全球航運格局,即屬經濟範疇,又是地緣政治範疇。雖然上述信號可以視為特朗普在試圖重塑全球政治格局,但總體而言,美國處於戰略收縮的狀態。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外貿海運量達49.6億噸,佔全球30.1%,而美國僅為18.5億噸。自2010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最大航運國後,中國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樞紐地位日益穩固。王在邦稱,當今的美國面臨十分嚴重的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問題。同時美國不再是世界第一航運大國,也很快不再是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特朗普在上一個任期內,深刻地感受到美國世界霸權危機。在2.0階段,特朗普沒有繼續拜登的民主黨政府通過在亞太地區炒作中國威脅,推進地緣戰略、加強美日韓同盟關係的做法,轉而炒作巴拿馬、加拿大和格陵蘭問題,說明美國正在強化西半球地區的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