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楊盈盈)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的重點發展項目,而北部都會區和河套香港園的建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確保北都區等策略性基建工程按時推展,2025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特區政府將通過更多元的發展模式推展項目,包括公私營合作、原址換地、試行片區開發等,並將會相應地擴大發債規模,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的5年間,每年發行債券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發債所得將全數用於基建投資,包括北都工程進度加快帶來的工程開支高峰期。下年度預算案會預留37億元,加快完成河套香港園第一期的內部基建及公用設施;又會揀選園中約10多公頃的地塊,在今年徵求私人發展。
陳茂波昨日表示,香港有條件、也有能力適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特別是隨着基建開支增加,特區政府會相應擴大發債規模,2025/26年度起的5年間,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每年發行債券共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其中約56%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在中期財政預測期內,上述兩個發債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

債務佔GDP比率處健康水平
他強調,政府發債所得資金將用在基建投資,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這是政府一直嚴守的財政紀律。發債除可善用市場資金支持基建項目,更有助推動債券市場發展,「基建投資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將為香港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和收入,而通過發行較長期的債券來支持較長期的工程項目,也能讓現金流年期與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相匹配。」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補充,香港金管局會視乎市況考慮,決定發債年期,大部分會對機構投資者發行,部分發債會以代幣化債券方式發行。
消息人士表示,每年發債金額即使增至接近2,000億元,特區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仍維持在12%至16.5%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例如日本的比率高達250%,新加坡逾170%,美國亦超過100%,處於健康水平,而今年香港需支付的債券利息僅佔GDP的0.4%。
未來五年每年工程費1200億
就發債收入的具體用途,陳茂波表示,隨着北都區工程陸續展開,工程開支進入高峰期,未來5年基本工程開支由年均約900億元增至約1,200億元。

消息人士補充,有關工程開支的增加,是因為北都工程陸續展開,進度加快,加上部分公共工程提前開展,「將往後幾年的工程提早做。」
為確保這些策略性基建工程順利推展,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會以更多元的發展模式以推展相關項目,包括更多的公私營合作、原址換地、試行片區開發等。
陳茂波提到,特區政府去年已啟動程序,把北區沙嶺10公頃土地改劃用途,發展沙嶺數據園區。改劃程序預計可在年中完成,政府正積極籌備把土地推出市場。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加速數據園發展,特區政府也會向企業投資者做市場意向調查,考慮引入適當的私人發展計劃。
在河套香港園方面,預算案預留37億元,以加快完成第一期的內部基建及公用設施。特區政府又會揀選園區中約十多公頃的合適地塊,在今年徵求私人發展計劃,借助市場力量加速園區發展。
在私人發展計劃,消息人士說,當初落馬洲河套地區分區計劃大綱圖已訂明,只能做創科用途以支援發展,故不用擔心會變成地產住宅用途。該計劃預計會於今年下半年做市場意向調查。
河套粉嶺公路已建成 人才公寓下半年入伙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連同新田科技城,與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優勢互補。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會推出新政策,促進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
陳茂波表示,河套合作區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合作平台,在政策創新、要素流動、科研項目落地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河套香港園今年將進入營運階段,第一期首三座大樓正陸續落成,首批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產業的租戶將會在年內進駐。

預算案提出,透過預留資金及借助市場力量,雙管齊下加快河套香港園的發展,預期在全面發展完成後,河套香港園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每年可達520億元,並創造約5.2萬個職位。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現時河套香港園西部粉嶺公路路段已修建完成;而河套第一期兩座濕實驗室和一座人才公寓已經建造完成,今年下半年可以入伙,而餘下的五座大樓目標是在2027年逐步落成。
新田城20公頃規劃第三季完成
新田科技城亦是推動創科的重要項目,其中20公頃用地將於2026/27年起陸續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總體規劃研究正在進行,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完成。
在高端專業服務和現代物流方面,區內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會藉深圳灣公路大橋及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深圳前海,成為服務海內外企業的高端專業服務樞紐。在港深「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跨境貨運布局下,特區政府也會在口岸周邊策略性布置物流用地。
陳茂波說,北都區也會繼續投入發展多項重點產業,包括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也會預留用地建設文化及體育設施,亦會保存傳統鄉鎮及歷史人文資源,因應區內獨有的特色,發展文體旅產業,包括推動生態旅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