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高鈺)香港鯨豚研究計劃的數據顯示,本港中華白海豚數量由2003年的158條,急降至2020年的37條,引起廣泛關注,主因包括填海工程導致喪失棲息地、污染、漁業活動和高速海上交通等,但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其數量,及海岸保護區能否有效保護海豚,一直未有充分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團隊針對大嶼山附近六個水域,分析多種可能影響海豚數量的因素,發現北大嶼山一帶的海豚受填海、高速船和水質污染的影響最為嚴重,該海域經歷了巨大變化,包括興建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東涌填海等,導致牠們的棲息地嚴重減少,相對而言,大嶼山其他海域所受的影響較輕。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

中華白海豚外型可愛,但生存條件不斷惡化,令其數目下降。(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網頁圖片)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EES)副所長戴沛權、IEES名譽高級研究員李成業、IEES名譽研究員梁沛健,及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前研究員袁諾臨。他們分析了1996年至2020年間大嶼山附近六個水域的環境因素,包括海面溫度、水質、高速船數量、填海造地資料和漁獲量等,以評估其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的影響。研究獲機場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態基金」資助。

香港過往對中華白海豚的監測側重於東部水域,對於牠們主要棲息的西部水域卻缺乏長期的持續監測計劃,故針對該水域25年以上的長期數據進行樣線法調查,能更準確了解香港海豚的種群趨勢。團隊採用「多元線性回歸」和「主成分回歸」等統計學方法,並與傳統方法比較,從而更全面地了解情況。

是次研究揭示了海豚數量下降的嚴重程度,及海岸保護區未能有效保護海豚。報告指出,儘管設立了北大嶼山海岸公園,但由於棲息地持續退化,現有保護措施顯得不足。此外,最近公布的機場城市新規劃大力推動遊艇經濟產業,將進一步加劇對海豚棲息地的干擾。

地圖顯示大嶼山海域的高速船航道(藍線)和海岸保護區( 綠色部分)非常接近。(中大圖片)

團隊強調,了解近期強烈干擾對海豚的影響具有全球意義,特別是深圳、廈門、海南島、越南北部灣和柬埔寨等地區。這些區域因密集的人類活動和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海豚構成巨大威脅。這項研究不僅為這些特定地區的海豚保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亦希望在國際層面推動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制定與發展。

戴沛權(右三)、袁諾臨(右二)和研究團隊到大澳附近海域考察中華白海豚。(中大圖片)

梁沛健認為,採取全面措施保護海豚迫在眉睫,相關政府部門需要透過全面、以科學為導向的策略,優先保護棲息地,規範有害行為,以減少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人為壓力,扭轉其數量下降的趨勢,才能確保其延續,維護海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