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青年是社會發展的未來,幫助每一位青年找到未來路向是社會的重要方向。協青社今日發表輟學及高危青年的研究報告,揭示本港青年輟學問題的現狀及成因。報告顯示,3.15%青年學生有潛在輟學傾向,其中約六成為15歲以下,人數約達1萬人。研究指出,學校資源不足、青年內在動機缺乏及學習成就感低落是導致輟學的主要成因。若問題未能及時解決,長此以往將對社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及社會成本。
協青社助理總幹事(外展服務)陳嘉玲表示,學童缺課及輟學的原因複雜多樣,包括適應能力不足、壓力過大及社交困難等。報告數據顯示,18%的個案與情緒狀況有關,15%源自家庭問題。此外,22%的學童同時面臨兩個問題,而16%的學童更面臨四個或以上的問題。
在發布會現場,陳嘉玲播放了部分輟學青年的心聲錄音。有青年表示:「我返學坐唔定,有時候俾老師因此鬧我,自己會覺得委屈,久而久之唔想返學。」亦有青年提到:「老師對成績要求高,自己學習能力不足,看到學科成績一直下降,產生了輟學的念頭。」還有青年因與同學發生爭執,遭受針對性懲罰,感到學校不公平,最終選擇不再上學。更有青年因家庭壓力及身心健康問題,感到自己無用,認為「唔返學就會少一個煩惱」。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協青社執行委員會委員崔永康深入分析了青年輟學的三大成因。從個人層面來看,青年在學校未能獲得足夠關注和歸屬感,學習成就感不足,內在動機缺乏,導致他們看不到未來路向,甚至覺得自己「再努力都是隱形人」。
從社會層面來看,學校資源相關資源不足是一大成因。特別是疫情後,教師人手短缺,疫情對學生社交及學習的負面影響容易被忽略。崔永康警告,若放任潛在輟學青年繼續陷入負面狀態,他們將被社會標籤化及邊緣化,自我效能感及幸福感持續下降,對未來路向和工作失去概念與幹勁,進而衍生一系列社會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因技能不足導致的收入減少、身心健康治療的醫療開支、犯罪受害等直接成本,以及勞動力減少、稅收流失、福利開支增加等間接成本。
為應對青年輟學問題,協青社自2020年11月起推出「酷學青年計劃」(Project Cool Teen),為10至18歲的輟學或瀕臨輟學青年,特別是高小及初中學生,提供為期6個月的輔導訓練計劃,協助他們重返校園。
項目經理曾嘉俊分享,過去4年共有431名輟學、缺課或就學不穩定的學童參與計劃,其中393人成功完成計劃。未能完成計劃的青年主要因捲入刑事案件、精神健康問題長期住院、離港或拒絕接觸等原因而無法跟進。
計劃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顯著提升,包括設定個人目標、減壓與情緒處理、逆境自強、明白他人和與人相處、了解與接受自己等五項指標均有改善。約75%的高危輟學青年在完成計劃後繼續升學或投身職場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