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在香港,電話騙案受害人之中不乏高學歷、有見識的港漂學生,何以他們墮入騙局後,會完全對騙徒言聽計從,任由擺布和支配?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和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通過真實個案,抽絲剝繭拆解騙局背後高超的攻心戰。騙徒常用心理戰術是先戴上權威光環,冒認「公安」、政府人員等身份震懾事主,哄騙他們已犯下重罪,之後騙徒扮成是他們的「救世主」,若不言聽計從後果嚴重,然後藉詞指令事主斷絕與外界接觸,完全俘擄事主思想,操控他們的行動,最終騙取巨額財產。李蔚詩透露,有事主被「洗腦」騙到泰國,有人在獲救後反指香港警方不懷好意,「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是一場心理戰,也是一堂防騙課。」

●警方人員在街頭舉辦防騙宣傳活動,協助長者下載防騙軟件,提升防騙意識。 受訪者供圖

就讀碩士課程的22歲內地學生王敏(化名),來港不久就接到一通自稱來自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及內地公安的詐騙電話。對方聲稱王敏名下的電話卡及銀行戶口捲入詐騙與洗黑錢案中,須限制其出入境及凍結銀行賬戶。

務令事主孤立任其擺布

經過長達8小時的「疲勞轟炸」電話和視頻通話,其間展示所謂的公安制服、證件及通緝令,王敏亦到有關公安部官網查核,發現與騙徒出示的「證件」脗合,於是信以為真。隨後,騙徒要求她24小時開啟視頻報告行蹤,並購買新手機與SIM卡以便聯絡,並聲稱案件「絕對機密」,禁止與他人聯繫。

●市民在「逃出騙洞雪糕車」領取雪糕,同時了解防騙資訊。 受訪者供圖

馮浩堅指,密封閉環操控是一個騙局中的重要環節,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下,事主的思想任由騙徒擺布,很難抽身思考整個騙局的邏輯漏洞。

●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左)和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拆解電騙攻心計。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如是者,王敏就如扯線布偶任由騙徒操控,並乘高鐵前往廣州,向騙徒繳付50萬元人民幣作為「案件保證金」。返港後,騙徒以她的安全受威脅為由,要求她獨自前往泰國曼谷躲藏起來,並每天更換酒店,其間要與家人斷絕任何聯繫。騙徒再趁機致電其父母,謊稱王敏被綁架,要求1,000萬元贖金。最終,香港警方聯同國際刑警和泰國警方合作,於36小時內成功在曼谷酒店找到王敏,並協助她安全返回香港。

連環騙局榨取家人錢財

李蔚詩指出,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中騙,起初騙徒要求事主前往廣州是由於轉賬金額限制,必須在內地以現金交付;後將她騙到泰國,是為進一步孤立她,使其無法求助,設下綁架的連環騙局。李蔚詩解釋:「該案例中的受害人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既對自己未能識破騙局感到內疚,也因家人巨額財產損失而深陷悔恨。」騙徒更以假扮綁匪的手段進一步榨取受害人家庭的金錢,令整個案件呈現出連續欺騙性。

騙徒亦善於利用事主尋求救命稻草的心理。港漂楊洋(化名)就曾接獲兩名分別冒認「檢察官」及「公安」的騙徒來電,他們一個扮惡人,一個扮親和,鐵面的「檢察官」指責楊洋涉嫌洗錢,威脅若不配合將面臨重刑,友善的「公安」則加以安慰,游說楊洋配合調查。

馮浩堅解釋,黑臉通過施壓製造恐懼氛圍,白臉的「公安」成為事主的救生艇,在事主心裏建立信任和依賴。加上事主已與外界隔絕,白臉「公安」是她的至親,對他言聽計從。李蔚詩補充,騙徒會對事主進行洗腦,將警方或執法人員妖魔化「黑警」云云,銀行職員也是「騙子」,使事主不敢尋求協助。

有港漂獲救仍拒信任警察

當楊洋深陷騙局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時,香港警方幾經努力試圖聯繫,但她拒絕相信,甚至後來被警方帶到警署,楊洋仍堅稱警署是「布景板」搭建而成的「戲棚」,眼前的真槍也認為是「道具」,直至她的父母致電才如夢初醒,但數十萬元積蓄已不翼而飛。

騙得錢款轉虛幣 警方追查難上難

在資金操作上,騙徒同樣善用科技犯案。「我們發現有些案件中,騙徒在15分鐘內完成5層資金轉移,最終將錢轉為虛擬貨幣或現金,讓警方幾乎無法追查。」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強調,這種操作讓受害者的損失無法挽回。騙徒還可能會要求受害者親自返回內地多次提取現金一筆過交予騙徒,以繞過內地銀行系統交易額的限制,來騙取更大金額錢財。

騙局的核心不僅是科技手段,更在於心理操控。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指,騙徒通過製造恐懼、孤立受害者,令他們完全依賴騙徒,甚至簽署「保密令」,禁止與外界聯繫,最終陷入信任與恐懼的心理陷阱。

李蔚詩強調,騙徒善於運用假號碼、假網站、AI與Deepfake等科技手段,與時俱進,令人防不勝防。她提醒,接到可疑電話時務必根據官方聯繫方式致電核實,有需要時向學校或警方求助,避免落入騙局。

借助深偽科技 騙案層出不窮

在香港,各類電話騙案層出不窮,特別是針對內地來港學生的案件愈加精細。這些騙局不僅涉及心理操控,騙徒更善用科技手段,與時並進,令受害者防不勝防。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和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詳細拆解:騙徒往往貼近時事,加上利用科技如Deepfake(深偽技術)冒充官方機構,甚至運用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精準分析受害者行為,並通過多層次資金轉移及加密貨幣掩蓋金錢流向,最終結合心理戰術讓受害者深陷其中。

騙局第一步:假號碼降警覺

不少事主在接獲騙徒電話時,來電顯示均與一般香港打出的電話無異,甚至有受害人曾瀏覽騙徒訛稱的機構官網查閱,並發現官網顯示的電話號碼與來電顯示脗合,因而對騙徒聲稱的身份深信不疑。

李蔚詩指出,這是騙徒利用假號碼技術(Caller ID Spoofing,又稱來電顯示欺詐)造成的假象。這種技術非常簡單,在應用程式上即可完成,騙徒甚至可以假扮受害者親友的電話號碼致電。這些假號碼是騙局的第一步,讓受害人誤以為對方是可信的官方代表,從而一步步陷入圈套。

冒公安網站:引誘事主查閱

除了假號碼,騙徒還會設計假的官方網站或文件,進一步增加其可信度,「他們會提供假公安網站,自稱為公安某部門的負責人,受害者在網站上查詢自己(騙徒)的名字時,會顯示其身份信息及公安部門相關職位,從而令受害者相信騙徒的身份。」李蔚詩表示,這些假網站通常模仿官方網站設計,受害者難以分辨真假。

騙徒還會通過Skype視訊展示假文件,例如搜查令、拘捕令,並身穿制服、模擬公安局背景,「在視訊中,他們的背景看起來像是公安局,讓受害者更難懷疑。」李蔚詩補充,「這些技術造假程度逼真,成本亦不低,相信是有規模的作案。」

蒐個人資料:針對性編劇本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近來也成為騙徒的好幫手。騙徒通過這些技術,從多個來源收集受害者的個人資料,設計針對性的劇本,「他們甚至可能分析受害者的行為模式,根據受害者的背景資料編寫量身定製的騙局,從而提高行騙成功率。」這些騙徒並非「漁翁撒網」,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目標。「他們會先收集受害者的個人資料,例如學歷、家庭背景等,然後逐步設計劇本,讓受害者一步步陷入。」

騙徒又會快速利用社會時事設計騙局,例如冒充倒閉公司的代表,「早前某健身房倒閉後,騙徒第二天就冒充該公司聯繫受害者,聲稱幫忙追回款項。」馮浩堅舉例說。

「他們從過去假冒物流公司到假冒入境處,再到假冒公安,他們甚至可能利用Deepfake技術模擬真人,增強視覺和聲音的真實感。」馮浩堅直言,騙徒也會與時並進,這正是令人防不勝防的原因之一。

電詐四步攻心計

1 獲取初步信任:誤信騙徒身份、權威與可信度

心理狀態:受害人在接到騙徒電話時,因對方能準確說出自己的個人資料(姓名、身份證號碼等)或提供「可信的證據」(如假網站、冒充真實公安電話及來電顯示),因而相信對方的身份真實無疑。

錯誤想法:

「他怎麼會知道我的資料?這應該是真的。」

「連網站、電話都能查到,應該是官方的無誤。」

2 恐懼與焦慮:事主被威脅產生心理壓力

心理狀態:騙徒聲稱事主涉及非法活動(如洗黑錢、危害國家安全等),嚇唬事主正面對嚴重後果(如被拘捕、取消簽註、影響學業或家人安全),讓事主處於高度緊張與恐懼之中,無法冷靜思考。

錯誤想法:

「如果是真的,我會不會被抓?會不會影響我的家人?」

3 依賴與妥協:事主誤信騙徒能幫助解決問題

心理狀態:在極大的壓力下,騙徒假意提供幫助,例如指導受害人「配合調查」或支付「保證金」來解決問題,誤信騙徒是唯一能幫助自己的人,並逐漸依賴騙徒的指示。

錯誤想法:

「他願意幫我,說明他相信我沒做錯事。」

「只要照着他的話做,就能證明我的清白,保護我的家人。」

4 孤立與順從:完全陷入騙局被操控

心理狀態:騙徒強調「保密令」或「秘密調查」,禁止事主與他人商討,並詆毀執法及政府機構,令受害人與外界隔絕,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即使有疑慮,也因恐懼或羞愧而不敢尋求幫助。

錯誤想法:

「如果我告訴別人,事情會變得更糟,他們可能也會被牽連。」

「其他人真的不可信,還是聽他的話比較安全。」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