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香港警務處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共錄得318宗內地來港學生遭電話詐騙的案件,損失金額高達2.35億元。每年2月至3月是港漂籌備來港升學的旺季,拉開詐騙集團部署騙案大戲的帷幕。香港警方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訪問時透露,升學顧問中介洩密是其中一個調查線索,甚至有港漂學生在港使用的手機號碼也是由中介申請及提供。警方將在港漂生赴港的四個階段展開反詐策略,由港漂來港前的教育到入學後全方位宣傳支援,同時與內地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家移民管理局及國家反詐中心等部門,針對學生及家長提供專門防騙教育,構建多層次的防騙網絡。

港漂學生受騙案件頻頻發生,詐騙分子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學生個人資料,並利用這些信息精心設計騙局,據了解,升學顧問或中介公司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洩密來源。
這些中介掌握了學生大量的個人資料,香港警務處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在專訪中表示,「中介甚至可能全程參與學生的安置過程,包括協助學生來港後的各項安排,例如開設銀行戶口、辦理電話卡等,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在此過程中很容易獲取學生的個人資料。」
申請電話卡流程 洩露個人資料風險高
另一個重要的風險環節是申請電話卡和其他登記流程。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透露:「我們發現,在一些案件中,港漂學生的香港電話卡早在內地已經拿到手,但要等到抵港後才啟用。這些電話卡很可能是他人贈送的,但對方可能別有用心。」
警方又不排除騙徒用科技手段或非法購買方式獲取其個人資料,「騙徒的作案手法並非隨機撒網,而是針對性極強的精準詐騙。」
學生的網上活動也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外洩,馮浩堅說:「甚至隨意瀏覽一些來歷不明的網站或下載程式,都可能被植入木馬程式,導致資料洩露;即使是日常在網上購物時填寫的個人信息,也可能成為資料外洩的來源。」詐騙集團在掌握學生的資料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及建立詐騙劇本,「不排除第一時間看着你,或者在不同的社交平台跟蹤你的資料,然後做AI分析。」

騙徒甚至能憑藉零碎的信息進一步套取更多資料,「騙徒可能一開始只有名字等基本資料,接着假裝執法部門透過對話一步步核實其身份證號碼或其他私密信息,然後用來製作假文件。」李蔚詩說。
切勿因騙徒說出自己身份證號碼而輕信
詐騙分子在掌握學生個人資料後,會根據受害者的具體情況設計精密的詐騙劇本。騙徒通常冒充香港入境處、廉政公署,甚至內地執法部門,聲稱學生的簽註存在問題,或其電話號碼涉及內地的犯罪調查,從而一步步騙取受害者的信任,更通過心理施壓控制其行動,最終騙取錢財。這類騙局的核心在於建立信任,為此,騙徒會極力獲取受害人的詳細信息,讓對方誤以為他們是執法機構。

資料洩露帶來的影響不僅限於經濟損失,還伴隨着巨大的心理壓力。有學生因為受騙,在短短兩個月內損失50多萬元,甚至因騙徒指示前往廣州開戶並轉賬。在心理上,他們可能因內疚感到自責,擔心連累家人,甚至出現輟學或害怕遭到報復的情況。馮浩堅提醒學生:「你的個人資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很多地方都有可能洩露。不要僅僅因為對方說出你的名字或身份證號碼,就輕易相信他。」

倡港銀行借鑒澳洲設轉賬驗證機制
香港詐騙案件近年持續出現,在去年全年約94,000宗罪案中,近半屬於詐騙。為應對詐騙案件不斷翻新的手法,香港警方正研究推出更多反詐騙措施。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在專訪中表示,澳洲在反詐騙領域推出創新的舉措,包括銀行轉賬驗證機制及預防詐騙法,有效防止市民在金融交易中受騙,值得香港研究、參考和借鑒。
澳洲對銀行轉賬驗證機制提出新要求,當用戶轉賬時,收款人姓名與賬戶號碼必須進行比對驗證。如果兩者不匹配,交易將被拒絕。這一機制能有效防止騙徒利用假冒名稱誘導市民轉賬。
收款人姓名賬號須比對驗證
李蔚詩舉例指,曾有騙徒假冒旅遊公司「東瀛遊」,誘騙受害人將資金轉入一個個人賬戶。在現行的香港銀行系統中,當受害人輸入騙徒或假網站提供的銀行賬號時,手機銀行或網銀頁面並不會顯示賬號實際所屬的名稱,缺乏名稱與賬戶號碼的比對驗證機制,「受害人根本不會知道,這個賬號其實並非東瀛遊的賬號。」
然而,在澳洲,任何人透過銀行轉賬時,只要輸入對方賬號,系統就會顯示賬號實際所屬的名稱。這一機制能有效阻止類似的詐騙案件發生。李蔚詩認為,香港有必要研究引入這一機制,尤其是在跨銀行轉賬的場景中。雖然部分支付工具(如AlipayHK)及轉數快已經在技術層面實現了類似功能,但最直接的輸入戶口號碼轉賬部分卻仍是空白,香港的銀行系統在這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社媒平台須核實廣告商身份
澳洲早前又通過預防詐騙法,成為全球首例。據該法律規定,社交媒體平台必須核實廣告商身份,確保廣告來源合法;銀行須建立查詢機制,核實收款人身份,從多層面堵住詐騙漏洞。如果企業未履行相關義務,將面臨最高5,000萬澳元(約2.5億港元)的罰款。該法例亦要求銀行、電訊公司和社交媒體等指定實體主動偵測並阻止詐騙活動,以及必須向相關機構報告詐騙行為。
加強宣傳教育 校園內外防騙
據香港警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涉及本地及內地學生的電騙個案中,以「假冒官員」的個案居多,其中三成受害人是本地生,其餘都是內地學生。為此,香港警務處將針對內地學生申請來港升學的四個階段展開反詐策略,包括來港前、抵港後前期防範、開學後校園防騙,以及全年持續宣傳與支持,並與內地有關部門及機構加強合作。
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強調,警方將繼續加強與內地合作,包括與國家移民管理局合作,在港澳通行證簽註申請過程中加入防詐提醒,以及與國家反詐中心及各省市留學服務中心合作,進一步提升學生與家長的防詐意識,「上述三個部門中,國家移民管理局及留學服務中心都是學生和家長必定會接觸的機構,希望藉此機會及早介入宣傳防騙。」
同時,警方會加強與銀行、支付平台、電訊商及地產業界的合作,全面提升防騙宣傳力度。在銀行方面,針對港漂生開戶的過程,考慮加入防騙提醒和教育短片,幫助他們提高警惕;支付平台如Alipay、WeChat Pay將針對內地學生進行精準的防騙宣傳;與電訊商合作,在電話卡登記環節提醒注意保護個人資料,避免外洩。此外,在學生租房簽約等必經過程中強化防騙宣傳,為港漂學生建立多方位的防護網絡。
堅信不會受騙者最易受騙
香港警務處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直言,最容易受騙的人,往往是那些一開始堅信自己不會受騙的人,「這些學生即便看到宣傳防騙標語,也不會擺入腦,認為跟自己無關。」正因為簡單的防騙標語不足以引起學生重視,因此警方將會在防騙宣傳中,為學生提供更具體的場景和案例分析,以強化他們的防騙意識。
向家長提供防騙教育也是今年防騙工作重點之一,香港警方正考慮透過全國多個省的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以及國家反詐中心,同時以線上及線下發放防騙資訊。
港漂生防騙貼士
1 保護個人資料
·使用中介服務時,避免隨意透露個人資料
·社交平台不要公開過多個人動態或聯繫方式
·避免點擊可疑連結或下載未知應用程式
2 警惕陌生來電
·辨別假冒來電,不要因對方知道你的名字或身份證號碼就輕易相信其身份
·掛斷後自行核實
3 警惕不合理要求
·執法機構不會以電話或網上方式要求付款
·果斷拒絕24小時保持Skype連線等要求
4 提高防範意識
·了解常見騙局
·保持警覺
·騙徒會試圖讓你與外界隔絕,切勿因「保密調查」等理由不向家人、朋友或學校求助
5 求助與核實
·遇可疑情況,聯繫校務處或老師
·使用防騙熱線:警方防騙熱線18222
·與家人溝通
6 心理防線
·保持冷靜
·不要被騙徒制服、文件、假網站迷惑,關鍵是判斷要求是否合理
·如發現異常,立即停止與對方聯繫,並尋求協助

評論